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家,8岁的陈子善站出来,对着朱元璋怒吼道:“我祖父为你挡了九箭,父亲为了大明战死沙场,你为何还要抄我陈家!” 奉天殿的大门被推开的那一瞬间,大明的老将们全都愣了神。 一个孩子,八岁,披着半件旧甲,脚没走稳,眼却死盯着龙椅上的朱元璋。一句话劈头盖脸砸下来——“我祖父为你挡九箭,父亲为大明战死,为何抄我陈家?” 殿里一下没声了。小孩声音脆,却像刀子,直扎朱元璋耳朵里。谁都没想到,敢这样说话的,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崽子。 陈子善,陈德之孙,陈镛之子,祖孙三代都是血里换功勋的。可现在站在殿里的,是个被拔了爵、被查抄家产的小孩子。 家人跪了一地,没人敢吭声,只有他一个人冲了进来,脸上混着灰,眼神却是冷的。 朱元璋不动,脸一沉。冷声回了一句:“没诛你九族,你该谢恩。” 这句话一落地,朝堂上下如坠冰窖。 1363年,鄱阳湖上打得翻天。陈友谅亲自盯着朱元璋追。 箭雨像下饺子一样往船上扎,陈德死死护在朱元璋身前,连中九箭,身体像筛子,血顺着船板直流。朱元璋才得脱身。 朱元璋后来说:“陈德不死,朕亦不生。”当年封他临江侯,世袭,封地写进了铁券金书里,皇子皇孙不得违背。 但皇帝的脸,说变就变,陈德死后,儿子陈镛上了战场,守边卫国,战死。爵位传到陈子善,七岁袭封。年纪虽小,待遇照旧,宫里照样派人教礼仪、送食盒、给俸银。 可谁也没想到,八岁这年,陈子善刚拿稳侯爵印,胡惟庸案就爆了。 胡惟庸是左丞相,朱元璋亲手拔起来的。后来被查出谋反,说要废太子,拉拢旧部,搞政变。连坐的数百人里头,有一个名字叫陈镛。 没证据?不重要。朱元璋认定你有交情,就是有。 大明朝要讲“株连”,陈家这根老藤被拽到了火里。陈子善还在练字,锦衣卫已经封门查家。 老仆在门口拦着,没拦住,府库被搬得干干净净,连他爹留下的铁甲都被拖走熔了。 刚搞完“空印案”,接着就是“胡党余孽”清洗。只要跟胡惟庸挂上钩的,不问深浅,一律按“党”论处。 陈子善冲殿的事,是压不住的。他不是求情,他是问罪。问一个皇帝,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 可朱元璋没回头。他得稳住朝廷,立威、震慑、堵住嘴。他记得陈德救命的事,心里有愧,但那愧不敌权力的重量。 杀胡惟庸要树威,杀胡惟庸的朋友,要立规矩。 陈子善活下来了,但被废了爵,府邸被拆,仆从遣散。送出宫门那天,穿的是洗旧的袍子,头也没回。 有人悄悄问朱元璋:“那孩子怎么处置?” 朱元璋只说一句话:“给口饭吃就行,别再惹事。” 有人说,这是开恩。可熟朱元璋脾气的人知道,这是最狠的处理方式。你活着,记着这口气,但你什么也做不了。 大明开国那一帮功臣,几乎没有好下场。李善长、蓝玉、傅友德,一个接一个死在“案”里。功臣变毒,家族变隐患。 朱元璋晚年病得厉害,整夜睡不稳。他怕太子被架空,怕勋贵拥兵,怕旧部再搞一次“靖难”。 所以他一面建法典,一面杀旧人。一手打江山的兄弟,到头来都成了“必须肃清的因素”。 陈家算是活下来的一支。朱元璋没灭九族,是想让天下知道:我能饶你,也能灭你。功不是盾牌,是枷锁。 皇帝的心,不是铁,是刀。想用感情勒住皇权的人,最后多半连命都保不住。 陈德救过皇帝,陈镛战死疆场。可到了陈子善这代,恩情账翻过来算,变成了“你家人功太大,得防”。 这就是大明的逻辑。开国功臣,第一代是荣耀,第二代是麻烦,第三代能活着,就算祖坟冒烟。 朱元璋说:“朕赐你生,亦能收回你的一切。”这不是气话,是制度,是帝王心术的底线。 陈家的荣光,从鄱阳湖开始,在奉天殿终结。一个孩子的质问,被写进史书,但没能改变皇帝的决定。 天子一句“谢恩”,比千军万马还压人。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明·姚广孝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家,8岁的陈子善站出来,对着朱元璋怒吼道:“我祖父为
笑对的风雨
2025-04-10 11:35: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