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协调质效力,是一门“艺术” □周 林 “协调力”,是一个人的必备基本功,也是一门很讲“艺术”的活。生活在社会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离不开“协调”二字。而对于各级机关干部而言,协调力如何、协调有没有力度,更是对我们开展工作、落实工作、提升质效的一个重要考量。因为任何一个部门,既有上上下下的协调,也有里里外外的协调,还有左左右右的协调,都需要把握协调的关键因素,提升协调的质效力。 把住“勤快”这个“首要”,力争协调少出错。俗话说,勤能补拙。在加强协调方面,更需要树立勤快的观念,只有经常做到腿勤、嘴勤、手勤,积极主动、靠前协调,工作落实才容易快速落到位、实到位,才不容易出纰漏。作为机关干部,如果对上协调不勤,就会变成“聋子瞎子”,掌握不了、掌握不准上级党委、领导机关的决策意图,工作就容易“被动挨打”;如果内部协调不勤,就难以把握全局工作、统筹兼顾,就容易造成“工作漏项、事情漏办”;如果对下协调不勤,就可能会乱了章法,容易导致基层忙乱。所以,无论是与上级、内部还是对下协调,都要勤沟通、勤交流、勤互动,坚持做到能到办公室面对面协调的,决不打电话、决不键对键;能与领导进行沟通协调的,决不要为难部属、基层。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到:纵向协调讲尊重、横向协调讲风格、内部协调讲团结、通力协调讲大局。 扭住“精细”这个“关键”,力争协调上层次。一位老领导曾多次教导和告诫我,工作中要时时处处讲精准、求精细、谋精实、保精确,这是协调推进工作、提升标准的关键所在。日常工作协调中,既要防止出现与上级协调不精细的问题,也要防止与本级协调不精实的情况,更要力戒向领导请示报告中协调不精准的问题。比如,办文办电,一定要吃透上情、摸透下情、变为本情,才能够把文电办的精细、到位。 有次,我牵头负责协调上级组织的一项大项活动观摩,在制定活动指导方案计划时,起初做的比较粗疏简单,对如何顺畅活动流程、场地转换如何衔接等方面,都没有协调到具体、落实到人头。领导看后,当即提出了四个“问号”,每个发问都让我感到方案计划在协调方面做得很不精细、难以具体操作。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准确把握领导思路、工作任务和活动的特点规律,坚持严格标准、严肃态度、严谨作风,创造性抓好精细协调,才能真正把一项工作、一次活动协调周全,把小事干精致、难事干精道、大事干精彩,确保工作上层次、任务完成质量高。 抠住“效率”这个“要害”,力争协调出成效。不少机关的干部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无论是大项任务、大项工作、大项活动,还是小任务、小工作、小活动,不仅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事项,而且还要讲求效率;如果协调抓不住重点、协调过程慢半拍,哪怕最后工作任务完成很好,也会影响质效、成效,甚至会导致“出力不讨好”。由于有的部门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单位人手较少,不少时候一个人的手上可能有好几项工作、任务需要加强协调、及时落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效率”观念。 我在部队工作时,有次协调地方党政机关来部队走访慰问,不仅来的单位多、半天就好几个批次,而且难以掌控精确时间,往往是联系后就要迅速向领导报告,还要请示哪些首长参加,以及会务协调保障等。虽然这项工作看起来不繁琐,但任何一个环节疏忽大意,协调不及时到位,都会产生不好影响,造成被动,我就拉出“工作清单”“接待清单”“责任清单”,明确分工到具体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一些工作和活动,我深切体会到,提高协调效率,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学会“弹钢琴”,根据任务轻重、时间缓急,精心统筹、讲究方法、责任明确、分工到位;特别是对一些“火烧眉毛”的工作,既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更要请示快速、报告及时、协调到位,力求忙而不乱、井然有序、不能误事。 守住“严规”这个“底线”,力争协调保纯洁。“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点腐败便成大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正风肃纪的新规禁令,法规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为我们工作生活中严规守矩拉起了“警戒线”、亮起了“警示灯”。任何地方都不是“真空地带”,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需要协调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更要求法纪面前知敬畏、用权办事守规矩。要时时处处把严格落实法纪法规、规章制度,作为协调、办事的法纪遵循,绝不违规越矩、绝不以公谋私,自觉做到“刹住惯性、破除侥幸、力戒任性”,这样才能避免因踩法纪“红线”而导致不幸。同时,无论是内部之间协调,还是对上对下协调,都要从内心树立“要想赢得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的理念,以真情换真心,努力把难办的事办好、把难协调的事协调好。
提升协调质效力,是一门“艺术” □周林 “协调力”,是一个人的必备基本
砚田文化人
2025-04-10 12:22: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