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红楼梦》在海选演员,选角老师在北影厂路边遇到了制鞋工人姬培杰,哇,

文山聊武器 2025-04-10 18:14:02

1983年,《红楼梦》在海选演员,选角老师在北影厂路边遇到了制鞋工人姬培杰,哇,气质如此孤傲,便邀请她试妆,没想到王扶林导演一看就笑喷饭了:“怎么来了一个意大利的妙玉。” 姬培杰,1966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条件普通,日子过得平淡。父亲是工厂工人,母亲操持家务,她是家里的独女。小时候的姬培杰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凑热闹,常常一个人捧着书看,眼神里总透着点疏远。17岁那年,她没考上大学,就进了北京一家皮鞋厂做临时工。每天在厂里缝鞋面,手上都是粗糙的针线活,活儿干得认真,就是不怎么跟人搭腔。工友们聊得热火朝天,她就低头干活,仿佛跟周围隔着一堵墙。 1983年夏天,87版《红楼梦》剧组开始海选演员。选角老师潘欣欣跑遍北京街头,专门找那种有独特气质的人。那天,她路过北影厂附近,看到姬培杰在修鞋摊上忙活。姬培杰瘦瘦的身板,低着头,手指灵活地在鞋面上穿针引线,脸上没什么表情。潘欣欣盯着她看了半天,觉得她那股冷淡劲儿跟妙玉挺像,就走过去递了张名片,让她去试镜。姬培杰接过名片,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试镜那天,她换上剧组的素衣,站在王扶林面前。念了几句台词后,王扶林突然笑出声,说她像“意大利的妙玉”。姬培杰有点懵,其实她更想演个热闹点的丫鬟,可王扶林拍板定了她演妙玉。她没啥表演经验,但导演觉得她那股孤傲劲儿正合适。后来拍戏时,她慢慢摸索,觉得妙玉的清高和自己的性格有点像,演着演着就入戏了。杀青后,她改名叫姬玉,像是要留住这段经历。 1983年,87版《红楼梦》剧组忙着在全国找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里人来人往,试镜名单排得满满当当。选角老师潘欣欣的任务是挖掘新人,尤其是那些没表演背景但气质独特的人。她跑了不少地方,最后在北影厂附近的小街上发现了姬培杰。当时姬培杰在修鞋摊上干活,手里拿着半只鞋,低头缝着鞋帮。潘欣欣觉得她那股不爱搭理人的劲儿,跟妙玉的孤傲挺搭,就过去跟她说了试镜的事。 姬培杰去了试镜现场,穿上剧组的戏服,站在屋里等着。她念了几句台词,手有点紧张。王扶林坐在桌子后面,看了她一会儿,突然笑喷了,说:“怎么来了个意大利的妙玉。”大家都愣了一下,但王扶林笑完又认真起来,觉得她确实适合这个角色。姬培杰其实不太乐意,她觉得妙玉戏份少,想演个更活泼的角色。她试着跟导演提了换角的想法,可王扶林直接否了,说她这气质只能演妙玉。没办法,她只好硬着头皮接了。 拍戏时,她站在栊翠庵的布景里,手里拿着道具,慢慢找到感觉。妙玉的孤僻和清高,跟她从小到大的性格有点像,她越演越顺。拍完后,她舍不得这个角色,甚至觉得自己跟妙玉有了某种联系。王扶林那句“意大利的妙玉”也成了剧组里的笑谈,后来传开,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 《红楼梦》拍完后,姬培杰没回皮鞋厂。她喜欢上了演戏,觉得自己能在这行干出点名堂。她考进中央戏剧学院学表演,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就练台词。毕业后,她演了几部戏,比如《家春秋》,可观众还是只记得她的妙玉。那些年,她跑了不少剧组,接的角色都不温不火,事业上始终没再高光过。妙玉的标签就像粘在她身上,怎么也撕不掉。 生活里,她过得也不太平稳。20多岁时,她结了婚,生了个女儿,日子本来挺安稳。可后来她爱上别人,离了婚,带着女儿跟新男友一起生活。她为他堕胎三次,每次手术后都自己扛着,最后那段感情还是散了。她收拾东西,带着女儿搬到小公寓,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1997年,她30岁,开始信佛,吃素,每天念经。那之后,她接戏挑得很严,只演正能量的角色,日子过得简单又安静。 她跟陈晓旭关系很好,两人都是《红楼梦》的演员,后来又都信了佛。陈晓旭生病时,姬培杰去深圳陪了她20多天,直到陈晓旭去世。现在的姬培杰,还是一个人过,每天早起念经,偶尔出去看看寺庙。她还在演戏,但不多,挑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角色。她跟妙玉的缘分,从1983年那场试镜开始,好像一直没断过。

0 阅读:108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