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5年,两名缅甸“长颈族”的女孩,正在休息的时候,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

熹然说历史 2025-04-10 19:23:27

这是1935年,两名缅甸“长颈族”的女孩,正在休息的时候,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她们躺在床上,真的怕他们一个不小心,脖子就扭掉了。 "先生们,女士们,请看这神奇的东方女子!她们的脖颈如天鹅一般优雅修长!"1935年,伦敦一家展览馆前,主持人高声宣告着。三名缅甸长颈族女性首次踏上英国土地,成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焦点人物。 那年的夏天,这三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喀伦族女性被特别邀请到大英帝国的首都。她们戴着层层叠叠、闪闪发光的铜环,每走一步都显得小心翼翼。铜环在英国潮湿的空气中泛着独特的光泽,重达十余公斤的负重让她们的步伐显得格外缓慢而庄重。 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她们休息时的罕见一幕:两名女子侧卧在床上,脖颈上的铜环迫使她们采取一种特殊的姿势,铜环的边缘抵在床褥上,头部略微抬高。观看这张照片的欧洲人无不为之惊叹,许多人甚至担忧她们会不会"一个不小心,脖子就扭掉了"。 "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装饰方式!"当时的《伦敦日报》这样描述,"这些东方女性将美丽的定义推向了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境地。"展览期间,每天都有数百名伦敦市民排队参观,只为一睹这来自异域的文化景观。 这三位喀伦族女性在伦敦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她们吃饭时不得不将食物抬得很高才能送入口中;睡觉时需要特制的枕头支撑头部;即便是简单的点头示意,也变成了全身的微微前倾。一位英国女记者曾记录道:"她们始终保持着令人惊叹的优雅,尽管每天要承受相当于一个八岁孩子重量的铜环压在脖子上。" 而在展览的间隙,一位会说简单英语的喀伦族女性向好奇的观众讲述了她们民族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前,他们还在缅甸山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848年,若开族的入侵打破了宁静,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跋涉数日后到达泰缅边境的湄宏顺镇定居下来。 "我们的脖子连接着祖先和龙神,"她通过翻译告诉围观的英国人,"铜环不仅是美丽的象征,也是我们身份的标志。"这种解释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视之为原始迷信,也有人将其理解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表达。 从远处看,长颈族女性的脖子确实如天鹅般修长,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视觉错觉。铜环并非真的拉长了她们的脖子,而是将肩部和锁骨不断向下压迫,造成了颈部变长的假象。这个真相在医学观察中早已被证实,但对于长颈族女性来说,这些闪亮的铜环承载着远超外表的意义。 长颈族女孩的"铜环之路"始于五岁。那天,小女孩会被带到村中有经验的长辈面前,经过几个小时的特殊按摩后,第一个重约1公斤的铜环就会被套在她稚嫩的脖颈上。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之后全村人会聚集在一起庆祝,见证这名女孩正式踏入传统的开始。随着时间推移,铜环会逐渐增加,成年女性的颈部最多可佩戴25只铜环,总重量在5到10公斤之间,有些甚至高达20公斤。 "我们的铜环不仅是装饰,也是灵魂的一部分。"一位年长的长颈族女性曾这样解释她们的传统。在族人的传说中,龙是万物之源,也是部落的守护神。女孩们戴上铜环,是希望能像龙一样拥有修长的颈部,以此接近祖先与神灵。另一种流传的说法则更为实际:铜环最初是为了保护女性免受野兽袭击,成为了一种防御措施。无论哪种说法,这一传统已延续数百年。 铜环带来的不仅是美丽,还有诸多不便与痛苦。长颈族女性终日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汗水浸湿了脖颈与铜环的接触处,她们也不会取下。睡觉时必须用特殊的木枕支撑头部;吃饭时需要别人帮忙或费力地抬高食物;甚至连简单的抬头看天都成了不可能的动作。铜环还会磨损皮肤,长期佩戴使脖子变得脆弱易伤。尽管如此,传统规定她们一生中只有三次可以摘下铜环:结婚、生产和死亡。 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古老传统的意义也在悄然改变。旅游业发展后,湄宏顺镇的长颈族女性成为了热门的"景点"。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会付费与她们合影,这些照片中的微笑背后,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拍一张照片大约能得到20泰铢,"一位年轻的长颈族女性说,"但钱大部分要上交给村长,我们能留下的很少。"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长颈族女性属于非法移民身份,没有合法权益保障。她们被困在这个特殊的身份里,铜环从文化象征变成了谋生工具。年轻一代开始质疑这一传统,有些女孩选择不再佩戴铜环,寻求教育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从1935年英国展览到现在,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长颈族女性的处境既有延续也有变化。铜环下的身与心,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压力,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保存与改变的缩影。

0 阅读:4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