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入侵蒙古。-1939年:入侵芬兰。-1940年:入侵立陶宛。 193

历史海大富 2025-04-10 19:24:14

1938年:入侵蒙古。-1939年:入侵芬兰。-1940年:入侵立陶宛。 1938年,苏联为啥把手伸向了蒙古?这事儿得从它的战略布局说起。那时候,苏联正盯着远东,日本在东北虎视眈眈,蒙古就成了个关键棋子。苏联跟蒙古早就签了互助协议,名义上是“帮忙”,其实是想把蒙古攥在手里,防着日本从侧面捅刀子。那年,苏联红军大摇大摆进了蒙古,说是联合演习,可演着演着就驻扎下来了。牧民们看着坦克轰隆隆开过,心里估计五味杂陈——这算保护还是占领啊?苏联这边打的算盘很清楚:控制蒙古,既能挡住日本,又能多一张牌跟中国谈判。 到了1939年,苏联又把目光转向了芬兰。这次可不是演习,是真刀真枪的干。芬兰这地方,离列宁格勒太近了,苏联老觉得不踏实,生怕有人从这儿打进来。于是斯大林提了个要求:你芬兰把边境线往后挪挪,给我点缓冲地带。芬兰不干,觉得自己没惹谁,凭啥让步?结果苏联不跟你废话,直接开打。那年冬天,苏联红军冲进芬兰,仗打得挺惨,苏联人多势众,可芬兰人硬是靠地形和韧劲撑了好几个月。这场仗叫“冬季战争”,苏联最后赢了,但也丢了脸——伤亡比芬兰多好几倍。 再到1940年,立陶宛的日子也不好过了。那年,苏联借着跟德国签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搞了个秘密协议,把波罗的海三国划进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小国压根没啥还手之力。苏联先是逼着立陶宛签“互助条约”,往里面塞了几万红军,然后直接来硬的,搞了个“自愿加入苏联”的戏码。老百姓啥也没干成,就发现自己国家没了,成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事儿听着就窝火,小国在这种大国博弈里,真是连喊冤的地方都没有。 这三件事儿,时间挨得这么近,真不是巧合。苏联那几年野心膨胀得厉害,斯大林脑子里全是“安全”和“扩张”俩词儿。蒙古是防日本,芬兰是保列宁格勒,立陶宛是抢地盘,乍一看理由都挺“正当”,但干的都是霸道的事儿。苏联对外说这是“自卫”,可谁信啊?被它盯上的国家,哪个不是被硬生生拽进它的轨道?而且这几步棋走得还挺有章法,先试水,再硬来,最后直接吞并,一环扣一环。 先说蒙古吧。1938年那会儿,日本在东北搞满洲国,离蒙古近得让人发慌。苏联怕日本顺着蒙古打过来,直接威胁西伯利亚,所以赶紧把蒙古绑上自己的战车。那时候的蒙古政府其实也没啥选择,夹在苏联和日本中间,不靠一边就得挨揍。苏联红军一进驻,等于把蒙古变成了自己的前沿阵地。这招挺狠,既挡住了日本,又让中国这边没法插手蒙古的事儿。牧民们的生活倒是没啥大变,牛羊还得放,可头顶上多了个“老大哥”,谁心里没点数啊? 再说芬兰。1939年的“冬季战争”真是场硬仗。苏联想着自己兵多装备好,芬兰这么个小国还不手到擒来?可没想到,芬兰人愣是把仗打成了消耗战。苏联红军一开始吃了大亏,坦克陷雪里,士兵冻得直哆嗦,芬兰的狙击手还神出鬼没。斯大林气得够呛,最后靠人海战术硬堆赢了。1940年3月,芬兰签了和约,割了块地给苏联,可这场仗让全世界看清了苏联的虚实——红军看着唬人,真打起来问题一大堆。这也给后来的二战埋了伏笔,德国一看,哟,苏联也没那么强嘛。 立陶宛那边就更惨了。1940年6月,苏联趁着欧洲乱成一锅粥,直接对波罗的海三国下手。立陶宛政府被苏联逼得没办法,红军开进来那天,街上的人估计都懵了。苏联还搞了个“选举”,弄出一堆亲苏的傀儡,几天后就宣布立陶宛“自愿”加入苏联。这过程快得离谱,连装都懒得装了。老百姓日子苦啊,原来好歹是个独立国家,转眼就成苏联的“一部分”了,连自己的声音都没地儿发。 这三步走下来,苏联的套路挺明显。先找个理由,军事上压你一头,再政治上把你绑死,最后直接吞了你。蒙古算运气好的,没被完全吞并,但也成了苏联的影子。芬兰咬牙撑住了,保住了国家,可丢了地盘。立陶宛最惨,直接没了。这背后是斯大林的算计,他想的是苏联得有个“缓冲带”,得把潜在威胁全掐死。可这“安全”,是用别国的血泪换来的。 从大格局上看,这几年苏联的扩张跟二战的风云变幻脱不了干系。1938年,欧洲还乱着,德国刚吞了奥地利,苏联这边赶紧巩固东边。1939年打芬兰,表面上是为安全,其实也在试水,看看西方啥反应。1940年吞立陶宛,更是趁着德国忙着打西欧,赶紧抢地盘。这几步棋,跟德国的扩张遥相呼应,俩大国都在忙着划势力范围,小国就成了垫脚石。 苏联这几年的动作,对后来影响也挺大。蒙古的事儿让远东局势僵了好久,中国跟苏联的关系也一直别扭。芬兰的硬抗,给了小国点信心,可也让苏联憋着劲儿要证明自己。立陶宛被吞,直接拉开了波罗的海三国几十年的苦日子,直到苏联解体才算喘口气。这段历史看着简单,可细想全是心机和算计。

0 阅读:69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