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去非洲修铁路,后来如何留下后代? 1967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提出一个大胆请求:“我们要修一条跨越国界的大铁路,摆脱殖民控制!” 西方国家冷笑:“穷国修铁路?痴人说梦。” 可中国答应了——不仅出钱,还出人。 于是,一支总人数超5万人的中国工程队,跨越重洋,来到炎热、瘴气、毒蛇遍地的非洲大地。 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是当时非洲最长的铁路,被称为“中非友谊的丰碑”。 但这不是一条“工程奇迹”,它更像一条“生命之路”。 烈日下,中国工人顶着50度高温搬钢轨; 夜幕里,打着火把和当地人学斯瓦希里语; 一场意外中,至少60名中国工人牺牲,埋骨异乡。 后来建成之后,大部分都回国了,也有人留下了爱情。 江西人刘国强,26岁,是坦赞铁路的木工队长。 他在工地附近的村庄,遇到了名叫娜比拉的姑娘。她勤快、温柔,会做一种椰香米饭。两人相识两年后结婚,成为最早的“中非夫妻”。 那时候没有婚礼,没有证书,只有一块印有毛主席头像的红布挂在土墙上。 他们的孩子生下来,黑皮肤、黑眼睛、会唱中文儿歌。上学时被人笑“是中国人”,他却骄傲说:“我爸爸修了铁路。” 几十年过去,坦赞铁路还在运行,而那一代中非混血,也长大成人。 有人成了铁路司机,有人成了中资企业的翻译,还有人考到北京留学,在父亲的故乡,第一次看见雪。 他们不是被历史忘记的人,而是历史本身留下的注脚。 #历史冷知识#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去非洲修铁路,后来如何留下后代? 1967年,坦桑尼亚和赞
浮生若梦浅笑
2025-04-10 19:52:39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