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新四军战士李福兴在清理战场时,眼尖地发现一具日军尸体上挂着一把步枪。

史说畅谈呀 2025-04-11 10:26:19

1945年,新四军战士李福兴在清理战场时,眼尖地发现一具日军尸体上挂着一把步枪。就在他伸手准备缴获这件武器时,“尸体“猛然睁眼,死而复生,电光火石间,那日军狠狠咬住李福兴手臂,瞬间鲜血直流!随后拔出枪抵在他的太阳穴! 李福兴,1922年出生在江西抚州乐安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那时候,日子不好过,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铁蹄踏进江西,乐安县也没能躲过去。李福兴亲眼见到村庄被烧,乡亲们流离失所,惨状让他从小就埋下了对侵略者的恨。那一刻,他心里就种下了报国的心思,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个少年,没啥能力,只能默默攒着这份决心。 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快要收尾,新四军在江苏一带围剿残余日军。这时候,23岁的李福兴坐不住了,毅然参军,加入了新四军。他从一个啥都不懂的新兵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学射击、投弹、搏斗,啥都肯下功夫。虽然是第一次摸枪,但他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跟上了老兵的步伐,成了连队里靠得住的人。 江苏战场上,李福兴算是真正见识了战争的模样。枪声不断,炮弹轰鸣,他看着战友倒下,也亲手干掉过敌人。战场这地方,没人能轻松下来,但李福兴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每次战斗结束,他都觉得自己离报仇雪恨又近了一步。 有一次,连队打完一场仗,奉命清理战场。李福兴跟战友们分开行动,挨个检查地上的尸体和散落的武器。他走到一具日军尸体旁边,眼尖地发现这家伙身上挂着一把步枪。心想,这玩意儿能带回去给部队用,挺值当的。他伸手去拿,可就在手指碰到步枪的那一刻,事情不对劲了。那“尸体”突然动起来,一个日军士兵猛地睁开眼,扑上来就咬住了他的手臂。 李福兴当时疼得要命,手臂上血哗哗地流,但他脑子没乱。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这是敌人装死,想翻盘。他忍着疼,左手揪住那家伙的衣领,右手使劲挣脱对方的撕咬,同时扯着嗓子喊:“敌人!这儿有诈死的!” 战友们听到喊声,立马跑过来帮忙。几个人一起上,总算把这个日军摁住,用绳子绑了个结实。李福兴喘着粗气,环顾四周,突然觉得事情还没完。他提醒大家小心点,别的地方可能也有埋伏。果不其然,接着搜查的时候,他们又揪出了两个装死的日军,全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事儿想想都后怕。如果李福兴没及时发现,没喊那一嗓子,那些诈死的家伙说不定晚上就跑了,甚至摸到营地搞偷袭,后果不堪设想。那次行动后,连队上下都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捡了条命。 当晚开会,连队特意表扬了李福兴。连长亲自给他包扎伤口,说他这回靠得住,警惕性高,责任心强。李福兴没说啥,只是觉得这是自己该做的。毕竟战场上,多留个心眼,就能多保住几条命。 这次经历让李福兴心里更坚定了。他觉得自己参军不是白来的,保家卫国这事儿,得踏踏实实干下去。后来,他在部队里表现越来越好,没多久就被提拔成了班长,带着一帮战友上战场。抗战胜利后,他没选择回家,而是留在部队,继续为新中国出力。 李福兴在部队里不是光会打仗的人。他还挺爱学习的,闲下来就啃书本,补文化课,想让自己脑子更灵光。军事素养高了,指挥起来也更有底气。他还挺活跃,参加部队的文艺活动,唱歌跳舞样样来,战友们都喜欢跟他一块儿乐呵。 打仗的时候,他也没少立功。有一次夜里,他带小分队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缴了好些物资回来,部队上下都夸他能干。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时候,他也没落下,上了战场照样拼,负了好几次伤,但从没想过后退。 1945年那会儿,新四军在江苏的围剿行动,其实是抗战最后阶段的重要一环。当时日军虽然大势已去,但残余势力还不肯死心,诈死这种下三滥的招数,也是他们走投无路时的挣扎。李福兴碰上的事儿,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晚年,李福兴回了老家乐安县,日子过得平淡。他没啥架子,经常跟村里的孩子讲抗战的事儿,告诉他们和平来得不易,得珍惜。他还闲不住,帮着村里修路建桥,改善大家伙儿的生活。乡亲们都敬他,喊他“老英雄”。 李福兴这辈子,没啥惊天动地的大场面,但每一步都走得实诚。他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战士,再到后来的老英雄,靠的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对国家的真心。 说到那次诈死日军的事儿,其实挺能说明问题。战场上啥情况都有,敌人也不是个个光明正大。李福兴能从这险境里闯出来,靠的不光是胆子大,还有脑子活。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战争这东西,不光是拼力气,更得拼智慧。 李福兴晚年回村后,身体虽然不如年轻时硬朗,但精神头一直没丢。他跟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总爱说:“你们现在能读书,能吃饱饭,都是当年拼出来的。”这话听着简单,可想想他经历的那些枪林弹雨,就知道有多重。

0 阅读:27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3

用户10xxx43

3
2025-04-11 21:23

向老英雄致敬!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