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老山前线,战友们抬着唐道权的遗体,走在回国的路上,镜头中我们清晰的可以看见,这时候的唐道全烈士遗体已经变得残破不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唐道权出生于1963年的重庆市,从小就怀揣着为国家服务的梦想。这一梦想在1982年10月,他决定入伍时变为现实。在军营中,他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1984年,越南的特工部队对我军在边境的活动造成了重大破坏,上级决定从各野战军中抽调精英,组建一支特别侦察大队,直接派往老山前线,对抗越军的特工行动。唐道权因其出色的表现被选入四连二排,不久后晋升为排长。 1988年3月15日,唐道权带领他的排执行一项高风险的越境奇袭捕俘任务。任务的开始出奇地顺利——他们凭借精湛的战术和卓越的隐蔽行动,成功地捕获了两名越军士兵,没有发生任何交火。 然而,在任务即将完成,全队准备撤回我方境内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当部队匆忙撤退,隐蔽在丛林中时,前方的动静让他们警觉起来。通过敌方的谈话声,唐道权判断出前方不远处是一个越军巡逻队。正当他们屏息凝视,准备悄无声息地避开敌人时,一名被俘的越军突然大声呼救。 这突如其来的呼救立即引来了越军巡逻队的注意,并迅速转变为一场激烈的交火。连长邱枢立即作出反应,指挥部分战士阻击敌人的进攻,以保护全队的安全。 副连长陈学民则带领唐道权所在的二排,押送两名越军俘虏继续撤退。然而,敌人的追击异常激烈,导致他们三人均中弹昏迷。正当双方交火愈演愈烈之际,附近的越军被吸引过来,100多名越军迅速形成了对我方战士的三面包围。 情况异常危急,连长意识到他们被围后,果断组织战士们发起冲锋,试图打破敌军的包围。在连续不断的激战中,我方战士历经七次冲锋,终于成功救出了昏迷的陈学民和吕敬海。然而,在这片混战之中,唐道权的踪影却杳无音信。 原来,在被敌人猛烈射击中的混乱中,唐道权不慎从山坡上滚落,重伤之下昏迷不醒。当他被炮声震醒时,发现自己身处绝境,伤势严重到几乎无法动弹。眼前,十几米外的越军正迅速接近,意图将他活捉。 面对绝境,唐道权清楚自己只剩下两种选择:被俘或是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毫不畏惧,挣扎着支撑起身体,一手摸向挂在胸前的手雷,紧握住它。尽管伤口剧痛难忍,他仍然一声不吭,坚定地盯着迅速逼近的敌人,默默计算着敌人的接近距离。 最终,在这危急的时刻,唐道权望向祖国的方向,眼中满是不舍。他大声呼喊:“同志们,快撤!”随即,他毅然决然地拉响了手雷,与迫近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悲壮的瞬间,恰被火力支援的李文学和郎少华通过望远镜目睹。他们无力回天,只能悲痛地报告:“二排长拉手雷了。”战友们听到这句话,一片哀痛,立刻加大了向敌人的火力压制。尽管连长和指导员向上级紧急申请了火力支援,并组织了多次反攻,最终还是未能找回唐道权的遗体。 为了减少无谓的伤亡,上级命令所有战士先撤回国内。然而,唐道权的遗体被敌军埋设的情况,使得撤退的决定变得复杂和艰难。从3月16日起至4月10日,唐道权所在的四连不得不组织了17次尝试性的抢夺行动,试图收回遗体。但每一次,都因为越军的严密防备而告败。 直到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为四连带来了转机。趁着大雨掩护,四连向上级请求火炮支持,希望借此制造出我军总攻的假象。火炮部队对越军高地进行了一轮猛烈的牵制性炮击,造成了越军的混乱和暂时的撤退。 趁着越军措手不及,我军突击队迅速行动,终于找到了唐道权被埋藏的位置。经过一夜的紧张搜寻和抢救,突击队员成功地将唐道权的遗体安全带回。由于长时间的埋藏和炮火的破坏,原本壮硕的遗体已残缺不全,看上去仅有幼儿般大小,这让所有见到的战士们无不心痛落泪。 第二天,唐道权的遗体被成功运回国内,并最终安葬在他的家乡重庆市铜梁县永嘉镇烈士陵园。国家为他追记了一等功,表彰他为国捐躯的英勇行为。
传奇英雄王仁先在老山战役中,引导部队消灭3千余越军,然而在他牺牲后,当营长向上级
【2评论】【2点赞】
JASON
致敬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