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三万人被三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生死难料,陈赓想到了一个名叫何迪舟的俘虏,没想到这个何迪舟果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在1935年1月1号,我军来到了乌江边。看着湍急的江水,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眼前的情况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河水实在是太急了,而且江面也太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过河,难度是非常大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建设一个浮桥,这样才能够让3万人的大军快速过河。
不过如果真的所有人都等待过河,那么很有可能会被国民党从后面追上来,一旦被国民党死死的咬住,到时候再想过河就更难了。所以当时将红军3万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抢渡的方式偷偷的过河。
而另一部分人则由陈赓带领在江面上铺设浮桥,等浮桥铺设之后,大军一起过河,接到这个任务之后,陈赓立即就开始着手准备,但是尝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一些常规的方法根本就不管用。
刚刚有个开头就被湍急的河水直接给冲的支离破碎,浮桥想要架到对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毕竟江面的宽度有200米,而且河水的深度达到了15米,陈赓知道依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很有可能没办法完成这个任务,所以陈赓把干部全部都叫了过来,大家群力群策,共同商讨。
人多之后果然就有了很多的办法,但是尝试了几次之后都不行,就在陷入僵持的时候,陈赓突然间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很有可能会有办法。这个人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是我们红军的俘虏,但是他在工兵这方面是非常有本事的。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何迪舟,毕业于工兵学校,如果能够说服何迪舟,让何迪舟出谋划策,很有可能就能够解决眼前的难题。所以陈赓专门找到何迪舟,对何迪舟进行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动员之后,何迪舟也醒悟了过来。
接下来何迪舟就开始思考究竟如何解决这这个难题,如果何迪舟能够解决这个难题,那也算得上是立功赎罪。经过思考之后,何迪舟还真想出来了一个主意。之所以没有办法架设浮桥,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没有办法固定。
之前我们的红军其实也尝试过一种方法,那就是拴着大石头,然后将大石头沉到江底,但是很快就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行,因为大石头是圆的,在水下经过水流的冲击之后,就会直接被冲跑,根本没有办法起到固定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迪舟提议可以用大型的竹筐,这些竹筐在水里面是能够经受住冲刷的,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大石头全部都放到竹筐里面,为了避免竹筐被冲跑,可以提前在竹筐的四周插上一些比较尖锐的竹子。
被冲刷的时候虽然也会翻滚几下,但是很快这些尖锐的竹子就会牢牢的扎在水底的石头缝或者是泥里面。一方面解决了重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固定的问题,当何迪舟说出来这个提议之后,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随后所有人就动起来,由于陈赓提前就将所有人进行了分组,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方面,所以当有了方案之后,所有人动作都特别快,按照自己原先的分工开始提前做准备工作。
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还要解决另一个困难,那就是江对面的敌人,对面的敌人一直都虎视眈眈,如果不解决他们,那么我们在过桥的时候就会受到敌人的进攻。所以在架桥的同时,还需要用密集的火力压制住相对面的敌人。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仅将浮桥架设好了,而且江对面的敌人也被我们密集的火力网给打退了,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的红军和优秀的将领牺牲了,来不及悲伤,因为前路依然艰难,没有任何的时间休整所有人立即踏上行程,准备过江。
穿过天险的阻拦之后,我们的红军就进入到了相对畅通的地区,随后拿下了遵义,这为后来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看似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想到竟然被陈赓依靠一个俘虏给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