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败逃到台湾后,最急迫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总结失败教训,以便在孤岛站住脚;二是推

朋晟聊历史 2025-04-13 22:27:19

老蒋败逃到台湾后,最急迫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总结失败教训,以便在孤岛站住脚;二是推出替罪羊,以便重拾个人权威。事实上,老蒋要干的这两件事,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结果这枚硬币就砸到了陈家,尤其是陈立夫身上。 CC系最后一位当权人物梁肃戎曾见证了那段历史。 他说:“老先生(蒋介石)就是觉得陈立夫在大陆当组织部长,把大陆丢掉了,他要负主要责任,所以到台湾来之后就要改造党。国民党中央说要重新整理党纪,这是个表面的理由,事实上就等于是整肃CC。” CC派,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它到底是怎么来的? 历来众说纷纭。 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曾这样解释:当年“行宪”以后,陈立夫身为组织部部长,地方人士的提名、选举都是由组织部在运作,因而就很自然地集结成了“CC派”这样一种很大的力量。老蒋之所以默许“CC派”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可以用这个力量来挟制陈诚的势力,陈诚是三青团出身,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党跟团相互挟制的平衡态势。 但是在陈立夫的回忆录中,却从未从出现过“CC派”这个所谓派别。 在陈立夫身边时间最久的三儿媳妇林颖,曾代表陈家站出来解释说:“这个‘CC’是Central Club的简写,因为还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时候立法院就有一个俱乐部,叫作中央俱乐部,所以就刚好把‘CC’当作是陈果夫、陈立夫的简写。事实上,‘CC派’的意思并不是说就确有‘CC派’,而是说每个人都有人缘,我理解这是一个人缘的关系,大家谈得来或是觉得这个人讲话比较有诚信,或者就是觉得合作空间会比较大一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意思,但不是真正的所谓‘CC派’系。我公公他一直说,他没有任何的派系。” 陈氏兄弟的政治智商是很高的,陈立夫所谓没有“CC派”的这个说法,完全就是“没有真凭实据,绝不认账”的政治话术。 事实上,自跟随老蒋逃到台湾之后,陈氏兄弟曾想用以退为进,主动揽责的方式,来为陈家以及身后的CC派争取一个平稳上岸的机会。 但是,老蒋没有答应。 关于老蒋逃到台湾,首先拿陈氏兄弟及CC派开刀,内幕的说法有两种—— 台湾前“监察院长”王作荣披露说,其实二陈与陈诚两派从大陆就斗起来,他们斗到什么程度呢?甚至连在大陆撤退到台湾来的船上还在斗,老先生(老蒋)觉得倘若真把这两个人摆在台湾,禁不住这样继续斗下去的,所以总得要去掉一个。 当时陈诚是武官,手里掌握军权,陈立夫是文官,又是众矢之的,所以最后只好牺牲他。 但在陈立夫的回忆录中,却是另一种说法。 他猜测说蒋对他的不满,源自陈诚的一句失言。 陈诚被老蒋提名为“行政院长”时,必须经过“立法院”通过才能任命。陈诚便托袁守谦暗示陈立夫从中斡旋帮忙,陈立夫心领神会,最终使陈诚以82%的高票当选。 老蒋得知这个结果,很不高兴地问:“怎么会有这么多票?”言下之意,陈立夫帮忙帮过了头。 后来,陈诚办宴席,答谢陈立夫,席间陈诚戏言:“从前‘CC派’是陈果夫和陈立夫,今后就是陈立夫和陈诚了。” 第一种说法,陈立夫是失败者,牺牲品;第二种说法,陈立夫没有败于政敌之手,只是犯了政治忌讳。 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很显然,是第一种。 陈立夫这个人,政治自尊心非常强,除开刻意的污化以及身处国民党黑暗政治中心,许多事情不得不为,本真部分的陈立夫,其实是一个非常硬的人。 他的这种硬里,有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气节、操守和德性。 这些可以从失势后的陈立夫身上看见一二。 1950年8月初,陈诚给老蒋施加压力,老蒋无奈下令,陈立夫必须在24小时内离开台湾。 8月4日,在国民党改造会议前一天,陈立夫被迫带着一家老小远离台湾,名义上是去瑞士参加世界道德重整会议,实际上是遭到了放逐。 陈立夫离台之后,“CC派”有个举动,颇能说明这个组织以及二陈的某种品格。 那时候的“CC派”群龙无首,但位于许昌街的招待所仍正常运作,并坚决不拿“立法院”的任何补助。 “CC派”招待所秘书王克清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他们聚会,什么也没有,经常是几个人吃一个咸鸭蛋。虽然穷,但穷得有骨头。 陈立夫的堂兄陈惠夫,临终前曾专门叮嘱儿子,要谨记陈家的家风——我们陈家又穷又硬。 陈立夫是1950年生人,被流放美国这一年,不过50岁。 纵观陈立夫的个人历史,他的后50年比前50年有名,他的前50年充满了黑暗,后50年却散发着光辉。 别忘了,他的后50年是从人生巨大的逆境中开始的。 仅此一点,就是值得后人敬佩的。 在人生的后50年,在异域美国,陈立夫养鸡,做辣椒酱,卖皮蛋,贫困但始终维持着个人的体面;回到台湾之后,他领悟国学,研究中医,用心养生,远离权力,最终活了102岁。 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一类人的长寿,不仅是巨大的成就,而且是了不起的修为。 历史有时候确实很沧桑,当你去凝视陈立夫的后半生时,你很难想象他曾经是阴森的中统特务头子。 有位哲人说过,苦难,所造就出的从来不是英雄,而是真正的人。 这话用在陈立夫身上,挺合适的。

0 阅读:149

猜你喜欢

朋晟聊历史

朋晟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