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正要凌迟受刑,僧格林沁却说,

历史海大富 2025-04-14 01:12:01

1863年,53岁的太平军沃王张乐行因叛徒出卖被俘。正要凌迟受刑,僧格林沁却说,先把他的儿子张憙刮了。刽子手一边用利刃行刑,一边将割掉的肉强行塞到张乐行的嘴里。张憙哀嚎之后,是张乐行的妻子,最后才轮到了张乐行自己。 张乐行,1810年出生在安徽亳州一个穷苦人家,原名张德坚。家里早年丧父,母亲靠织布养活他和兄弟姐妹,日子过得紧巴巴。他长大后干起了贩盐的活儿,那时候清朝对私盐管得死死的,盐贩子稍不留神就得挨官府的板子。张乐行一边小心做生意,一边跟官差打交道,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为了筹钱打仗,税越收越重,老百姓的田地荒了,逃荒的越来越多。张乐行看着乡亲们受苦,心里憋了一股火,决心不再忍下去。 1851年,他在亳州拉起了一支队伍,都是些受够了压迫的农民和盐贩兄弟。大家伙儿商量着干点大事,干脆反了清廷。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捻”,意思是拧成一股绳,跟官府对着干。队伍靠抢盐商、袭官府过活,规模越来越大。1852年,张乐行在雉河集开了个结盟大会,正式宣布自己是“大汉明命王”,捻军算是立住了脚。次年,他带队杀进河南,把清廷吓得不轻。 到了1856年,太平天国的李秀成看上了张乐行的本事,邀他带着7万兵马加入。张乐行觉得这是个机会,能让自己的队伍更有靠山,于是就投了过去。1860年,他在三河镇打了一场漂亮仗,用骑兵硬生生挡住了湘军的北上路,立了大功,太平天国封他为“沃王千岁”。这时候的张乐行,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盐贩了,他成了清廷眼里的心腹大患。 可好景不长,太平天国里头也乱七八糟,张乐行跟一些高层闹了矛盾。1863年,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带着重兵围剿捻军,张乐行手下有个叫李勤邦的家伙见风使舵,出卖了他。张乐行一家老小全被清军抓了,清廷决定用最狠的凌迟来收拾他们。先是张乐行的儿子张憙被拉出来,刽子手一刀刀割肉,还把肉塞进张乐行嘴里。张憙死后,轮到张乐行的妻子,最后才到他自己。张乐行到死都没吭声,用沉默抗争到底。 张乐行死了,他的故事却没完。他的亲侄子张皮绠,1864年才15岁就接过了捻军的担子。1865年,他在山东高楼寨追上僧格林沁,把这个清军大将干掉了,算是给张乐行报了仇。可清廷学聪明了,推行“查圩”政策,把捻军跟老百姓隔开,断了他们的后路。捻军渐渐撑不住,张皮绠退到涡阳,改名张凌云,开了个粮铺和酒肆,想低调过日子。但清廷没放过他,派暗探摸到涡阳,把张皮绠抓了,押到济南凌迟处死。 张乐行这一家子,几乎都被清廷收拾了,可他们的反抗精神没被磨灭。从张乐行到张皮绠,捻军硬是跟清军斗了十几年,虽然最后没成大事,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人没法不佩服。 张乐行的故事,得放进清末那个大背景里看。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一天不如一天,外有洋人欺负,内有贪官压榨,老百姓的日子苦得没法说。赋税重得喘不过气,地主趁机吞并田地,农民要么逃荒,要么造反。捻军就是这么来的,他们不是天生想当反贼,是被逼得没办法了。 张乐行早年贩盐,算是底层人里的“能人”,但官府对私盐抓得太狠,他跟清廷的梁子越结越大。1851年他起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憋了太久的气终于爆了。捻军打仗没啥花样,就是靠人多势众,硬碰硬。他们不像太平天国那样有大理想,就是想活下去,顺便给官府添点堵。 加入太平天国后,张乐行的队伍有了新方向。他带着捻军打了不少硬仗,尤其是三河镇那次,直接断了湘军的路,证明了自己不是只会抢盐商的土匪。可惜,太平天国自己内部乱成一锅粥,张乐行跟一些头领处不好,队伍人心也散了。1863年被俘,多少跟这有关系。 张乐行死后,捻军没垮,张皮绠接着干,甚至还把僧格林沁收拾了。这说明啥?说明老百姓的反抗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是整个社会的不满在推着走。可清廷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用“查圩”断了捻军的根,最后还是把这股力量压下去了。

0 阅读:0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