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军衔命令状却不是001号,那么001号的军衔命令状到底给

风城春史呀 2025-04-14 11:25:15

开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军衔命令状却不是001号,那么001号的军衔命令状到底给了谁?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就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里,中国是为数不多没有实行军衔制的国家之一,且军衔制也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彭德怀1951年国庆节期间的一封电报,让毛主席深感设立军衔制度刻不容缓。 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开始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但志愿军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任何的谈判都会涉及身份对等,朝鲜人民军和美军都有军衔,只有志愿军没有,为了在气势上不落下风,志愿军司令部只能给参加谈判的代表,临时安上一些笼统的军衔,例如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就统称为邓华将军。 随着谈判次数越来越多,彭德怀也深感没有军衔带来的不便,于是这年国庆节晚上,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时候,着重提到了设立军衔制的问题。毛主席看完电报后,认为必须加快设立军衔制工作的进度了。 1952年4月,彭德怀从朝鲜回国治病,之后就留在北京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并和罗荣桓一起负责评衔工作。这一年的年底,在苏军顾问的协助下,一套6等20级的方案出炉了,其中元帅分三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级分为四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因这个方案主要是参照苏军制定的,很多人都认为不适合解放军,于是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后在1955年2月,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确定了最终的方案,其中军官军衔分为四等十四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只不过当时虽然设立了大元帅的军衔制,但并没有真正授予任何人。原本这个军衔是为毛主席准备的,但得知要授予他大元帅军衔后,毛主席想都没想,当即摆手拒绝,表示穿着大元帅制服,到群众中讲话、活动很不方便,同时还提议已离开军队的干部,都不要授予任何的军衔。 在毛主席的倡议下,原本也在元帅名单上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也表示不参加评衔了,于是最后敲定的元帅人选只有十个。 当时很多人觉得,001号的军衔命令状当属朱德了,因为他是十大元帅之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朱德的元帅军衔命令状,编号却是004号,而001编号的命令状,则是给了位列第五的贺龙,这是为何呢?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解放军作家董保存,拜访了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当时贺晓明展示了一件珍贵的物品:毛主席签发给贺龙元帅的001号军衔命令状。 大家非常地诧异,朱德是十大开国元帅之首,理应排在第一位,但为何授衔证书上却是贺龙排在第一,难道是写错了?不过仔细一想,评定军衔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不可能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 军史专家在深入研究后,再次认识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凡事想得面面俱到,就连在军衔命令状的编号,都花了一番心思,将001号给贺龙,主要从贺龙是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角度出发,且当时贺龙还不是中共党员。 1927年7月初,周恩来到武汉找到了贺龙,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两人都相见恨晚,进行了深入地交谈,虽然贺龙还没有入党,但他却说:我听共产党的话,和蒋介石、汪精卫这帮人拼到底! 当时参加南昌起义的主要有三支力量,即贺龙的第20军、叶挺的11军24师,朱德第三军教导团,而其中,还是以贺龙的20军为主。 贺龙在和周恩来谈完后不久,就把全军营以上的军官召起来开会,他严肃地说道:现在摆在面前的只有三条路。第一条是把队伍解散,大家都回老家;第二条是跟着蒋介石、汪精卫去当反革命,屠杀共产党,屠杀自己的兄弟;这两条都是自杀的路,行不通,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跟共产党走革命的路,打倒封建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 贺龙的话,赢得了大多数军官的拥护。随后,就亲自率部开进了南昌城,南昌起义总前委书记周恩来,亲自任命贺龙为起义总指挥。 贺龙虽然不是党员,但却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刻,选择站在了党这一边,宁可穿草鞋也不穿皮鞋。要知道,贺龙当时是蒋介石和汪精卫都在拉拢的对象,蒋介石直接开出500万现大洋以及汉阳兵工厂,外加武汉卫戍司令的条件,但都被贺龙拒绝了,在白色恐怖的背景下,贺龙的精神难能可贵。 后来在那个特殊年代,有人要将建军节改为9月9日,即秋收起义的时间。但毛主席当即表示反对,虽然两场起义都非常地重要,不过有一个先后顺序,八一南昌起义在前,秋收起义在后,所以建军节定在8月1日不能改,足可见毛主席的胸怀和格局。 也正是如此,毛主席实事求是地将编号001的军衔命令状,给了位列第五的贺龙元帅。

0 阅读:181

评论列表

赢嫩模输跳河

赢嫩模输跳河

2025-04-14 13:03

贺龙元帅一生坦荡无私,威武霸气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