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春节,一名战士艰难地推开家门,大声呼喊着母亲。老太太听到声音先是一愣,然后赶紧跑出去,发现门外趴着一个浑身脏兮兮,早已不成人样的“人”。 1954年春节前夕,朱彦夫,一名中国志愿军战士,从朝鲜战场返回家乡。出生于1933年的朱彦夫,自幼生长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一个贫苦农家,父亲因意外残疾,家境更加困难。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他的父亲被日军杀害,激发了他的抗战情绪。14岁那年,他毅然加入解放军,经历了淮海战役等重要战斗,并在朝鲜战争中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尽管如此,他的战斗意志未曾动摇。 春节的脚步渐近,乡间的小路上回响着炮竹的声音,村庄里灯火逐渐点亮。朱彦夫沿着熟悉的小路艰难地向自己的家挪动。他的假肢在泥泞的小径上留下了一连串深浅不一的印记,每迈出一步,都似乎重温着战场上的残酷。
小屋隐约可见,那是他无数次在战地梦回时想象的画面。朱彦夫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归家的欣喜,也有对自己现状的焦虑。 到达家门前,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的力气推开门。门吱嘎作响,那声音在寂静的村庄中显得格外突兀。屋内,母亲正在准备节日的饭菜,听到声音,她猛地转身。
看到门口站着的儿子,她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朱彦夫尽力露出一个笑容,虽然他的面容已因战争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母亲还是从那熟悉的眼神中认出了自己的儿子。 母亲颤抖的手捂住嘴巴,几步跑上前抱住了朱彦夫。他们母子二人紧紧拥抱,母亲的泪水湿润了朱彦夫的肩膀。屋内温暖的火光与外面冰冷的月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彦夫感受到母亲手臂里力量的流失,那是岁月和劳累剥夺了她的活力。他们分开后,母亲的眼中满是心疼与无助。 饭桌上,母亲端出了几样简单却充满心意的菜肴。朱彦夫努力使用假肢夹菜,但动作笨拙,食物几次从筷子间滑落。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力不从心。饭后,母亲坐在炕头,看着儿子,眼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深知,自己年迈的身体已无法承担照顾一个重度残疾儿子的重担。 那晚,母亲辗转反侧,思索着怎样的决定才是对儿子最好的。次日清晨,朱彦夫被母亲叫醒。她的声音带着坚定,告诉他:“儿啊,你回荣军院去吧,娘照顾不了你!”朱彦夫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母亲这是为他好,荣军院能提供更好的医疗和生活照料。 朱彦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整理了一下简单的行李,告诉母亲他会先到村口的亲戚家小住几天。母亲虽然不放心,但也知道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只得含泪送儿子离开。 朱彦夫没有去亲戚家,而是选择留在村中的一间废弃的小屋里。这间小屋坐落在一片稀疏的竹林边缘,木质结构已经略显老旧,屋顶的瓦片在风中偶尔发出低沉的响声。屋内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只有一扇破旧的小窗户和一扇半掩的门。墙角堆放着一些久未使用的农具,地板上铺着一层厚厚的尘土。然而,对朱彦夫来说,这里是他重拾自我与独立的开始。 每天,朱彦夫会尝试着适应自己的身体,从简单的生活自理开始。一开始,他学习如何使用假肢进行基本的移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需要巨大的努力和耐心。比如,从床上坐起,尝试在屋内稳定地行走几步。每一次尝试,他的汗水都会浸湿衣背,而失败则会让他无奈地坐在地上,长时间望着门外的天空。 日复一日,朱彦夫在孤独和挑战中度过了数周。直到有一天,他因体力透支而昏迷,幸运的是被及时发现并送往了医院。这次事件成为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点。在医院里,他不仅得到了必要的治疗,还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泳希。陈泳希是一位年轻的护士,她的温柔和专业不仅让朱彦夫的身体得到了恢复,也渐渐温暖了他封闭已久的心扉。 陈泳希对朱彦夫的情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在护理过程中,她耐心地帮助朱彦夫进行康复训练,鼓励他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两人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彼此的心灵逐渐产生了深厚的联系。朱彦夫被陈泳希的善良和坚强所吸引,而陈泳希也被朱彦夫的坚韧和乐观深深打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位护士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两人共同度过了55年的人生旅程。朱彦夫后来还成为了村里的支书,带领乡亲们致富改善生活。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让村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力量。 退休后,朱彦夫没有闲着,而是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的人。这本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的战斗经历、生活挑战及与陈泳希的深情厚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最终帮助他成为了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