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川军将领王铭章师长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后,蒋校长得信儿泪流满面,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回英雄的灵柩,并亲自参加王师长的追悼会。 王铭章牺牲后,遗体一度被日军炮火损毁,后由当地百姓和幸存士兵冒死寻回。文献说,其遗体被发现时身中七弹,仍保持持枪姿态,展现出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悲壮。 当局要送王师长魂归故里。其灵柩从滕县启程,沿途经徐州、郑州、武汉、重庆等地,全程约2000公里。每到一处,民众自发设祭,万人空巷。在武汉,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代表亲往吊唁,蒋介石亦派代表致祭。 灵柩由长江水路入川,经万县、涪陵抵达成都。川江两岸百姓焚香跪拜,高呼“魂兮归来”,《大公报》描述:“长江波涛,皆为英雄泣血。” 1938年5月,王铭章灵柩抵达成都,四川省政府举行万人公祭。灵堂设于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蒋介石亲题挽联“执干戈以卫家邦,拼死坚守藤县城;闻鼓鼙而思将帅,伤心重现蜀国魂”,国民政府追授王师长为陆军上将。 王铭章遗体最终安葬于其家乡四川新都(今成都新都区),墓园占地十余亩,墓前立有“抗日烈士王铭章将军之墓”石碑。葬礼上,川军将领刘湘、邓锡侯扶棺,数万民众送行,场面撼天动地。 王铭章灵柩归葬的全程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精神动员”活动。民众的哀悼不仅是对王铭章个人的追思,更是对“宁死不屈”抗战精神的集体共鸣。其灵柩的归葬,体现了国家、人民对烈士的深切哀悼,凝聚了全民族抗战到底、为国牺牲无比荣光等意志。 川军出川抗战,起初常被误解为“地方军”,其战斗意志战斗能力被轻视,王铭章作为川军代表享国葬殊荣,标志着地方武装被纳入国家抗战叙事,强化了全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也例证川军有打硬仗、打死仗的意志和战力。 英国记者田伯烈(Harold Timperley)在《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记录王师长灵柩归葬场景,称其为“中国抵抗意志的活纪念碑”,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抗敌决心。 如今每年清明节,新都王铭章墓前均有军民祭扫活动,其母校四川大学亦设纪念展馆。 王铭章后人将他的战刀、遗书等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回头看,王铭章灵柩的千里归葬,不仅是对一位将领的哀荣,更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用血肉筑长城”的缩影。从战火纷飞的滕县到蜀地青山,这条归途见证了牺牲者的不朽与生者的觉醒,至今仍提醒后人:不许辜负英雄血沃之地。
台儿庄战役,川军将领王铭章师长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后,蒋校长得信儿泪流满面,下
文新聊情
2025-04-14 15:25:2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