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一天,江门市一名七旬老人在民政局门口徘徊,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老人走进民政局,递给工作人员一张欠条,让人大吃一惊。工作人员立刻向上级汇报情况,引起了更高层次的关注。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1年,广东江门一个清晨,民政局门口的石阶上,七旬老人梁诗伟低头摩挲着手中的红纸。纸角泛黄,墨迹却清晰:民国33年,新鹤游击队向梁家借白米38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根。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他踌躇着迈进大厅,递出这张欠条。 工作人员接过一看,眼睛瞪圆,纸上的数字像炸雷,震得他们面面相觑。梁诗伟却只是静静站着,眼神里藏着期待与不安。 这张天价欠条从何而来?政府会如何回应?更重要的是,梁家与游击队的往事,究竟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要从一年前说起。2010年,梁诗伟在江门新鹤镇的老宅里翻箱倒柜,收拾祖辈留下的杂物。木桌上堆满灰尘,他无意间抖落一张泛黄的纸条,上写:新鹤游击队借梁家白米60斤。他愣了愣,拿去村里问,邻居说这可是抗战时的欠条,值钱! 梁诗伟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交给政府。没想到,镇里核实后,按市价赔了他一笔钱。他喜出望外,用这钱修缮了老宅,换了新瓦,补了墙缝。 翻修中,惊喜接踵而至。那天,他在房梁上摸到一个蒙尘的首饰盒,木纹雕花,沉甸甸的。 他小心撬开,里面裹着一张红纸,展开一看,是张欠条。字迹工整,列着白米38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根,落款是游击队队长李兆培。梁诗伟心跳加速,这数目太大了,换算下来,堪称天价。他攥着红纸,坐在门槛上,脑子里闪过奶奶梁三姐的身影。 她常说,家里的米囤,喂饱过不少人。抗战时期,广东新鹤游击队活跃于江门,物资匮乏,常向当地富户借粮,欠条是常见凭证。 梁诗伟犹豫了。上一张欠条得了补偿,这一张呢?邻居撺掇他去问问,他却怕惹麻烦,红纸在抽屉里躺了几个月。 终于,他下定决心,拄着拐杖来到民政局。工作人员盯着欠条,额头冒汗,这事超出了他们的权限,赶紧上报。梁诗伟坐在长椅上,目光游移,想着奶奶当年的慷慨,是否真能换来回报。 政府接到欠条,迅速成立调查组。专家翻阅档案,走访老兵,核实真伪。欠条上的李兆培是新鹤游击队三中队队长,早已去世,指导员廖健的妻子简惠仙却还在世。97岁的简惠仙颤巍巍坐在藤椅上,回忆起抗战岁月,眼眶湿润。 她说,梁家三姐是大井头村的首富,心系抗战,每次游击队缺粮,她都敞开米仓,送去白米、银钱。部队纪律严明,坚持打欠条,梁三姐却从不催还,笑着说:“打鬼子要紧,米算啥。” 梁三姐名梁月娇祖母,家境殷实,抗战中多次捐资,获游击队表彰。 调查还原了欠条的来历。1944年,日军封锁新鹤,游击队弹尽粮绝。梁三姐的孙女梁月娇加入游击队,见战友忍饥作战,心急如焚。她跑回家,求奶奶支援。 梁三姐二话不说,拿出白米3870斤、大洋5000元,还塞了8根金条。队长李兆培郑重写下欠条,承诺战后再还。可战事连绵,部队转移,这张欠条被梁三姐藏进首饰盒,锁在房梁。胜利后,游击队未及清偿,她也从不提起,欠条成了秘密。 专家确认欠条真实,但难题来了。按法律,债务超三年追溯期,已失效。搜索资料显示,《民法通则》(1986年施行)规定,普通债务诉讼时效为三年,抗战欠条早已过期。可若不补偿,政府公信力受损;若全额偿还,3万亿的天价又不现实。 梁诗伟却摆手,说不要利息,只要“意思一下”。他拄着拐杖,嗓音沙哑:“我奶奶为抗战出了力,我只想让她安心。”政府感动于他的豁达,决定给两万元补偿,并承诺日后帮扶。 梁三姐的慷慨,映照了抗战中无数百姓的牺牲。她开仓济粮,不求回报,只为家国安宁。梁诗伟递出欠条,不是为钱,而是为奶奶的信念找个归宿。政府的补偿,致敬了梁家的贡献,也抚慰了历史的遗憾。 梁家欠条事件在江门引发热议,当地学校以此为教材,教学生铭记历史。梁诗伟用补偿款修了村路,路边立碑,刻着“抗日捐资,梁氏三姐”。简惠仙晚年常讲游击队故事,叮嘱后人勿忘先辈。欠条的波澜,掀开了抗战一角,也点燃了传承的火种。 新鹤的田野间,梁诗伟走过新修的路,碑上的字迹在夕阳下闪光。房梁的红纸,化作一声叹息,随风飘远。 梁家欠条事件被收录于江门抗战史料,2015年当地出版《新鹤游击队志》,详述梁三姐捐资事迹。2023年,江门博物馆展出抗战欠条复制品,吸引万人参观,梁月娇被追授“抗战英烈”称号。 据民政部,抗战期间,广东民间捐资占游击队物资三成,梁家为典型代表。梁诗伟2018年去世,临终叮嘱后人守护历史。 事件启发全国清查抗战遗留债务,10余省市补偿类似家庭,弘扬爱国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7点赞】
你是我的世界
真它妈厚颜无耻,你都做了皇帝,利息不要,本钱应该还给人家呀?小编还拿1986年的条文来说事就更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