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位父亲为了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将自己19岁的女儿嫁给对方儿子,

如梦菲记 2025-04-14 20:17:46

1985年,陕西一位父亲为了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将自己19岁的女儿嫁给对方儿子,女儿逃跑不成,最终认命,怎料,多年之后她竟成为传奇人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的陕西靖边,秋风卷起黄土,吹过连绵的田野,19岁的殷玉珍正值青春年华,模样清秀,能歌善舞,是村里人眼中的好姑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婚事打碎了她的憧憬。   父亲殷凤军多年前在毛乌素沙漠迷路,幸得白老汉相救,为报答这份恩情,他决定将女儿嫁给白家唯一的儿子白万祥,殷玉珍极力反对,哭喊着不愿去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可父亲态度坚决。   她被送进沙漠,试图逃跑却一次次无功而返,最终认命,谁能想到,这个被迫嫁入荒漠的女子,多年后竟以治沙的壮举成为名扬四方的传奇人物。   婚礼那天,殷玉珍坐在毛驴车上,穿过漫天黄沙,来到白家,她眼前只有一间不足四平米的地窖,阴暗潮湿,门口堆满沙土,连碗里都掺着沙粒,方圆几十里没有邻居,风沙呼啸时,天地间只剩孤寂。   她心如死灰,觉得自己被困在了一个没有未来的牢笼,婚后几天,她趁夜色逃跑,想回到靖边的家中,可没走多远就被风沙迷了方向,踉跄在沙丘间,几乎绝望。   白万祥默默跟在她身后,找到她时没有责骂,只是将她背回地窖,他的沉默和体贴让殷玉珍既感动又无奈,她又试了几次逃跑,每次都在沙漠中迷路,最终被白万祥带回,渐渐地,她意识到逃不出去,只得接受这个陌生的家。   白万祥是个老实人,话不多,却事事顺着她,日子虽苦,他从不抱怨,总是早起清沙、挑水,尽力让她过得舒心些,殷玉珍的内心开始软化,但对沙漠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依然压得她喘不过气。   1986年,她回娘家时,偶然看到路边几株梭梭草在风沙中顽强生长,那一抹绿色像火花,点燃了她的希望,她突然想到,若草能在沙漠里活下来,树为什么不行?   如果能种活树,这片荒凉的土地或许会有生机,她把想法告诉白万祥,他没有犹豫,当即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只羊,换来600棵树苗,从那天起,夫妻俩开始了与沙漠的漫长较量。   种树远比想象中艰难,殷玉珍和白万祥顶着烈日,挖坑、栽苗、浇水,手上磨出层层老茧,起初,他们不懂技巧,树苗刚种下就被大风连根拔起,600棵只活下十几棵。   殷玉珍看着满地枯苗,心里酸涩,却咬牙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开始观察沙漠,琢磨规律,发现冬季风小,树苗更容易扎根,她还用沙柳和草捆扎成沙障,固定流沙,再种树,成活率果然提高了。   水是最大的难题,附近的水井又苦又咸,他们得走几公里挑水,回来沉淀半天才敢用,有一次,为了挖井找水,殷玉珍连着几天挥锹,累得几乎晕倒,终于挖出一口清泉,她喜极而泣,觉得沙漠不再是死地。   治沙的日子单调而艰苦,夫妻俩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树苗上,有几年,他们甚至去外地打工,不要工钱,只求换回几捆树苗,殷玉珍怀孕时仍坚持种树,导致第一个孩子早产,体弱多病。   后来,她在沙漠中突发临产,因路途遥远,第二个孩子未能保住,她抱着白万祥痛哭,却从没想过停下脚步,失败是常事,有时一场沙暴就能毁掉半年的心血,但她总会擦干眼泪,重新开始。   她还发现羊群踩过的沙地更结实,便带着羊群在播种时踩踏,种子成活率高了不少,这些办法简单却实用,让他们的努力慢慢有了回报。   时间一年年过去,荒漠的面貌悄然改变,到1999年,殷玉珍和白万祥已治理了4万亩沙地,种下30多万棵树,曾经的黄沙渐渐被绿色覆盖,野兔、鸟雀开始在林间出没,沙漠有了生机。   他们的故事传开,周边农户也加入进来,学着种树、固沙,殷玉珍不仅种树,还尝试种果树和庄稼,建起了养殖场,探索出一条生态致富的路子,她带着乡亲们修水渠、建温室,帮许多人家摆脱了贫困。   2002年,她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中华环境奖”的奖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发来贺电,她的名字传遍世界,被称为“沙漠里的绿色使者”。   回首往事,殷玉珍感慨万千,19岁时,她被父亲送进沙漠,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可正是这片荒凉的土地,给了她重新定义命运的机会,她从一个抗拒婚姻的少女,成长为改变生态的英雄。   白万祥始终陪在她身边,默默支持,从未动摇,他们的婚姻从被迫开始,却因共同的信念变得坚不可摧。   截至2022年,殷玉珍治理了7万多亩沙漠,种下千万棵树,建起的“玉珍生态园”成了治沙的典范,她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证明了只要有决心,再恶劣的环境也能开出希望之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主要信源:人民网——《中华环境奖获得者:殷玉珍》

0 阅读:133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