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讯李秀成时,曾国藩发现他是个人才,于是劝告他:“只要你帮助本都督劝告金陵以外

青史如烟啊 2025-04-15 10:41:49

在审讯李秀成时,曾国藩发现他是个人才,于是劝告他:“只要你帮助本都督劝告金陵以外的大小长毛放下刀枪不再抗拒,本督将可以送你回广西老家,让你一家团聚,长作朝廷良民。”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刚率军攻破了金陵城的防御。曾国藩赶至军营,此时的军营中灯火通明,士兵们或站或坐,气氛紧张而严肃。曾国荃见曾国藩到来,迎上前去,两兄弟短暂的寒暄后,很快进入了正题:审讯李秀成。 在前往审讯室的路上,曾国藩听其亲信沅甫描述了李秀成的态度和性格。沅甫认为李秀成凶悍顽固,不易屈服。但曾国藩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即使是石头,也有细小的裂痕。 进入审讯室,曾国藩见到了李秀成,看不出任何慌张。曾国藩决定首先用心理战术,他清楚地知道,若直接动用刑具,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人来说,只会适得其反。 曾国藩的第一句话直截了当地指向了李秀成的疑虑:“李秀成,本督听说洪秀全虽封你为忠王,但他的骨子里并不认为你忠于他,而且时刻提防你,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拼死为他卖命呢?”这个问题直击李秀成的心理防线。 李秀成的回答显露出他的忠诚与矛盾,他坚称对洪秀全的忠诚,却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曾国藩看准这一点,继续发力,告诉李秀成他的幼主已经死亡,家族断绝,这一消息彻底震动了李秀成。 此时的李秀成,忠诚无依,挣扎显露无遗。曾国藩趁机转换策略,语气温和地提出,如果李秀成能够放下武器,归顺朝廷,不仅可以保全自己,还能使得其余残存的太平军免遭更大的灾难。曾国藩的话语中透出一丝关切,他欣赏李秀成的才华与魄力,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人物就此毁于一旦。 曾国藩与李秀成之间的对话激起了场内外的波澜。此时此刻,曾国荃坐在一旁,直言不讳地对大哥曾国藩说:“不必再跟他啰嗦了,杀了干脆!”。 曾国藩笑着回应他的九弟:“人才难得啊!洪秀全前后封了两千多个王,我看真正能打仗的,后期只有他李秀成了。” 曾国藩的话仿佛点燃了李秀成的某种感觉。他深知太平天国众多将领中,真正的能者寥寥。此刻,他意外地发现,多年的敌人,竟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的知音。 但随即,李秀成自问,难道自己要背叛曾经与自己肝胆相照的战友,去成为历史上的罪人吗?这样的念头使他坚决摒弃了任何投降的想法:“不!死也不能做这种人!” 曾国藩凭借其数十年的经验和深邃的洞察力,几乎洞悉了李秀成的心理变化。他冷静观察,已有所判定。 在这关键时刻,曾国藩决定采取一个非常手段,他改变了通常的审讯口吻,用一种平等交谈的方式,向李秀成提出了一个条件。他知道李秀成对自己的同僚充满了罪恶感,怕被他们唾骂背叛,但他也看出了李秀成深厚的家庭感情。 此前,通过对李秀成的详细了解,曾国藩得知他对母亲有着无以复加的孝心。李秀成在太平军中的地位虽然显赫,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对母亲的关怀和责任。他曾秘密地将母亲安置于一个安全之地,确保她免受战乱之苦。 利用这一点,曾国藩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李秀成,本督知你怕遭过去伙伴的唾骂,我不为难你,若你能让剩下的太平军都放下刀枪,我将可以送你回广西老家,让你一家团聚,你看如何?” 李秀成沉默了许久,他思考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二十余万弟兄的生死。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他知道,一旦决定了,就没有回头路。 终于,李秀成抬起头,回答道:“老中堂,放下刀枪的弟兄,你保证不杀他们吗?” 曾国藩立刻回答,承诺不仅保全这些士兵的生命,还会保护好李秀成的母亲和其他家人。这一承诺彻底打动了李秀成,他终于放下了的负担,正式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这一夜的审讯,曾国藩利用了李秀成的家庭情感,通过了解和利用其人性的弱点,以非常之策,达成了非常之效。旁观的曾国荃,见证了这一切,不禁对曾国藩的智慧和手段深感佩服。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9

用户10xxx39

1
2025-04-16 00:34

狗屁文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