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周总理组织70多名学者在北京召开三门峡大坝工程大会,此次会议几乎得到

文史记叙录 2025-04-15 10:52:47

1957年,周总理组织70多名学者在北京召开三门峡大坝工程大会,此次会议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大力赞同,但唯独清华大学教授、水利专家黄万里,多次表示不能修建大坝,并且给出明确的理由,但却惨遭拒绝,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三峡大坝已经被视作我们国家的重点工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三峡大坝起初刚开始建造的时候,却有人提出了反对。

提出反对的这个人并不是学术不精,而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在当时的全国之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么一个优秀的专家,为什么会反对三峡大坝的建设呢?他并不是在故意唱反调,而是看见了一些潜在的危险或者是背后的风险。当时在建造三峡大坝的时候,是由苏联专家牵头的,组织国内其他专家对于方案进行讨论。

在会议开始之后,绝大多数专家都是赞同的,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当时整个现场提出反对意见的也只有两个人,除了黄万里之外,也就是温善章同样提了反对意见,不过不同的是他反对的并不是三峡大坝的建设,而是想要修改三峡大坝的建造方案。

将现有三峡大坝的高度进行降低,因为修高坝之后,背后的风险点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对于当时我们国家而言负担并不小。

其实这一点也是黄万里反对的一个原因,不过黄万里之所以反对三峡大坝的建设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如果国家不去修建三峡大坝,而是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留在其他方面,就可以在全国更多的地区修建更多的水利工程。相当于是让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更高,毕竟如果在当时我们修建三峡大坝,那么肯定是倾全国之力去搞这一件事情,三峡大坝一旦开工,那么所有的其他工程都会停工。

把这个钱和精力腾出来可以惠及更多的百姓,这是黄万里反对的一个原因,另外也是黄万里看到了当时三峡大坝修建的口号,当时所有人都在呼吁一个口号,那就是圣人出,黄河清,意思就是三峡大坝只要建造好,那么以后所有过三峡大坝的黄河水都会变清。

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黄万里就意识到这个说法,政治口号的意味实在是太过浓厚了,因为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并不高,而且风险也不低。毕竟黄河水并不是受到了严重污染,经过三峡大坝过滤之后就可以变干净。

黄河水之所以浑浊是由于河水里面携带着非常多的泥沙,要想让黄河水干净,就必须要将里面的泥沙去除干净。如果黄河水过了三峡之后真的变轻了,那么就意味着泥沙将在三峡大坝大量的堆积。

泥沙堆积的量越大,三峡大坝的危险性就越高。另外如此大坝虽然可以减轻下游的风险,但是对上游的压力却一点都不小,而且上游的群众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包括良田和住房。

在1960年的时候,三峡大坝已经正式开始动工进行拦截工程了,也就是在这一年潼关地区发了大水,当时央集的良田达到了80万亩,最后影响持续扩散,一个小城的居民被迫撤离。

按说黄万里的许多预言或者是猜想都已经成真了,国家应当重视其他的意见,但是这时候三峡大坝已经不可能停下来了,而且黄万里这时候正在乡下劳动教养,因为他被定成了右派,后来因为受到我们国家著名运动的波及被迫去挖厕所。

在当时,甚至有一些人将三峡大坝出问题,怪罪到了黄万里的身上。三峡大坝如今取得的骄傲,成绩自然是令人瞩目的,但是也并不能证明当时反对三峡大坝修建的黄万里一定是错的。

在三峡大坝开始修建之后,黄万里所说的很多风险点确实都发生了,证明三峡大坝的修建确实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而且自从三峡大坝开始正式修建之后,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水利工程全部都停工了,而且也没有重新上马的工程。

另外最重要的是在学术界我们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正是由于类似黄万里这种专家对于真理的坚持,才能够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同时尽早的看到更多的风险点,如果不把他们的反对当成唱反调反而当做提醒,就可以更早的规避风险,让事情做得更加完美。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三平先生

三平先生

2
2025-04-15 12:26

究竟是三门峡大坝,还是三峡大坝?!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