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玉臣,河南郸城县人,1979年1月入伍,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15岁,他是我军牺牲年龄最小的一名烈士。 1979年初,临近春节,河南周口的天格外冷。 郸城县有个15岁的少年,把家里棉袄一脱,拎着包就往部队走了。 那年刚过完元旦,年味还在,路玉臣却已经站进了,解放军35105部队的队列,跟着部队南下了。 没几个人知道,一个才15岁的娃,就这样跟着铁皮火车头,一路晃进了边境线。 部队番号叫35105部队,是原11军31师93团。 那批战士后来全打进了老山、打进了高平,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锋。 他年纪最小,枪却背得笔直,跟着大兵操练、跑山路、打实弹,一个不落。 谁也没想到,参军才一个月,他就跑到了前线,不是被逼着,是自己跑上去的,主动请缨。 1979年2月,仗打响了,路玉臣蹲在掩体后面,枪还热着,脸上泥巴都没擦干,就已经决定要冲锋了。 “我先上!”他喊,不是一句口号,是朝死路喊的。 前面是枪林弹雨,是子弹风声,炮一响,大地都跟着抖,冲出去不光靠胆,还得靠命硬,可他就这么冲了上去,带头。 冲了几十米,倒下了,爬起来继续冲。 第三发子弹打进腹部,人没停,第四发打中肩膀,依旧扔了手雷,第五发穿胸而过,人这才倒在山坡上。 1979年2月,他倒在了越南的土地上,倒在了冲锋线上。那时候他才15岁。 谁说15岁只能上学、打闹、被大人护着?他15岁扛起钢枪,跟老兵一起扛炮弹。 子弹不看年龄,战场也没后悔药。 人死了,战友抬着他的遗体走回阵地,炮火还在响,没人掉眼泪,只一句话——“弟弟走了”。 云南金平烈士陵园,就是他的归宿,墓碑简单,干净,“路玉臣 烈士”四个字,没有大段碑文,没有长篇介绍。 可那一座墓,是整个陵园里最让人停步的一座。 因为年纪写着:1964—1979。 旁边不少烈士三十来岁,有的五十开外,唯独他,15岁。 没有照片,没有遗物,只留下一串军号、一块墓碑和一个名字,可所有来看陵园的人,一眼就看到他。 几十年过去了,陵园里山风照旧,坟头青草一茬接一茬。 路玉臣的故事,在老兵口中一代代流传,有人说,他太小,不该来,也有人说,他是真英雄,没白走这一遭。 2021年,一则寻人启事在网上传开,“寻找路玉臣烈士战友和亲属”。 有人想知道他是哪天牺牲的,有人想知道有没有留下遗书,有没有亲人给他扫过墓。 可没人能补全那段记忆,战场没照相机,子弹也没时间记录过程。 留下来的,只是一行字:1979年2月,阵亡。 没人知道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可战友说,他冲出去的时候喊的是“我先上!”那就是他的遗言了。 比起很多烈士没留下名字,他已经幸运得多。 有人问,那年为啥那么多人往前线跑?一个个拼命往死路上挤。 因为那时候,谁都知道,“打的是一仗,护的是一国”。 路玉臣走得早,但走得硬气。不是死在营里,是倒在冲锋线上。 从河南出发,到云南金平,他只走了一条路,一条直通前线的血路。 他没有未来,但给了别人未来。 现在陵园还在,金平还在,再走过去,能看到那块写着“烈士”的碑,依旧立着,不歪不倒。 15岁,一个少年,把命交给了战场。什么叫“烈士”?这就是答案。 参考资料: 中共金平县委党史研究室.《金平县革命英烈事迹汇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3年.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