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势力滔天的大明初代权臣,是如何把自己玩没的? 从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参加红巾军起义,到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定鼎中原,一路走来,朱元璋同志经历过太多的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了。 狡黠的皇帝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事出反常必有妖。 小宦官云奇的种种反常举动,似乎是在提醒自己什么。 于是,朱元璋回转身形,调转马头,快速返回了南京皇宫。 返回皇宫后,朱元璋没有休息片刻,立即登临城头,向远处的胡宅眺望。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胡惟庸的的府宅上空尘土飞扬,旗帜闪动,宅院中各处都摆放了强弓硬弩,内宅之中,更是安插了几百装备精良的士卒。 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不觉让朱元璋倒吸了一口凉气。 倘若刚才自己没有被小宦官云奇阻拦,直奔胡宅,此刻恐怕早已经是胡惟庸的刀下亡魂了。 此刻,皇帝的脸色铁青,他颔首立在城墙之上,遥望着千里江山,万里锦绣,神情复杂,复杂中又透出一丝忧虑。 夕阳西下,云层红褐如血,朱元璋就这样沉默地站立着,最后一缕日光勾勒出这位大明开国皇帝肃穆的身形,然后是昏昏沉沉的黑暗将他完全笼罩。 ——题记 胡惟庸,男,汉族,祖籍濠州定远,和朱元璋算是半个老乡。 相比之淮西功臣集团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如李善长,汤和等,胡惟庸根本不能算做是朱元璋的创业伙伴,抑或是心腹重臣。 他在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才投奔朱元璋,那个时候的老朱,已经占据和州,在元末农民起义军里有了一席之地。 不过虽然投奔的比较晚,但胡惟庸同志却很受朱元璋的待见。 他历任元帅府奏差(跑腿的),宁国主簿(算账的),吉安通判(诉讼的),湖广佥事(做秘书),太常少卿(管礼仪的),虽然是从基层干起,但升迁速度极快,很快就进入了中央政府,成为了明王朝的一名参知政事。(候补丞相) 在作者来看,这其实是十分可以理解的。 高皇帝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但他骨子里还是极为敬重文化人的。 朝廷里如刘基这样的文人不少,但在政见上和皇帝并不相投,而胡惟庸素有才学,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自然深得皇帝的器重。 并且,胡惟庸同志不仅深谙为臣之道,明白如何跟皇帝打交道,他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想要在政坛里四平八稳地过日子,哄好领导是一方面,跟同事搞好关系,是另外一方面。 于是,胡惟庸很快攀上了淮西集团的高枝,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辅佐朱元璋成就功名大业的第一功臣。 汉初刘邦有萧何,而李善长之谋断,不亚于萧何。 作为陪伴老朱同志走过最为艰难困苦的一段岁月的创业合作伙伴,朱元璋授其左柱国,兼任太师,中书左丞,恩遇不可谓不重。 按理说,此等开国重臣,和胡惟庸这种半路出家的投机主义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但巧的是,俩人都是濠州定远人,是同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俩人的关系就要比一般的臣僚要近一点。 又巧的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迎娶了胡惟庸的侄女,这么一来,两家又成了儿女亲家,关系则更为紧密。 同窗之谊不如同籍之谊,同籍之谊又不如同宗之谊。 胡惟庸和李善长同籍又同宗,两家的关系很快便发展得如胶似漆,基本上算是穿上了一条裤子。 对朱元璋来说,朝廷上有朋党的情况出现,他是可以允许的。 他的帝位之巩固,靠的也是淮西朋党的支持,所以只要朋堂没有发展成政党,那就无关紧要。 时间来到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对胡惟庸来说,是他仕途中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李善长极力推荐胡惟庸担任中书右丞,百官更无异议,皇帝准许,又过了四年,即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胡惟庸政绩斐然,又升任中书左丞,位居百官之首。 升职升得这么快,百官们难免有意见,但皇帝力排众议,表示丞相之位,有德行才干便能居之,胡卿忠君体国,才学出众,自然能堪此位,此后更是不许百官妄议。 皇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胡惟庸是朕亲自启用的人,朕爱怎么用怎么用,朕想安排什么官儿安排什么官儿,你们老老实实给我打工,以后就少管朕和胡爱卿的闲事儿吧。 帝王乾纲独断,往往偏听则暗,但事实证明,胡惟庸的确没有辜负皇帝的栽培和信任。 他在丞相的位子上政绩卓著,办事果决,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极高,凭借着过硬的工作能力,很快得到了大臣们的诸多好评。 选得如此贤臣,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福祸相依,好消息往往又会伴随着坏消息。 之所以说是诸多好评,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胡惟庸在做丞相的这段期间里,虽然笼络了一大批朝中的官员,形成了以自己为首,势力极为庞大的“胡党”,但总还是有那么几个忠贞不屈的官员,不愿意和胡惟庸同流合污的。 朝廷里有几位秉公守正的御史们时常弹劾胡惟庸,说他表为中书左丞,实为大明独相,表面上做政务工作滴水不漏,但实则中饱私囊,贪赃枉法,党同伐异,更有诸多可疑行迹。 在皇帝看来,御史的话不能全信,这些官员最喜欢没事找事,吹毛求疵,可不能让他们冤枉了自己一向倚重的胡爱卿,于是皇帝又着南镇抚司的锦衣卫秘密调查,检验御史们是否所言属实,结果锦衣卫查来查去,不仅证明了御史们对于胡惟庸的弹劾并非虚言,还顺带着搜集了出了胡惟庸的海量罪证,诸如纵容不法,仗势行凶,侵吞田地,强抢民女等,其中还包括胡惟庸四处招揽亡命之徒,并且和北元政权互通书信等内容。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对臣子严苛,对百姓宽容的帝王,例如东汉孝明皇帝刘庄,清世宗雍正等,而明太祖朱元璋,同样是一个宽政于民,严法于臣的帝王。 朱元璋同志出身凄苦,死过爹妈要过饭,当过和尚撞过钟,他深知普通百姓的疾苦,所以他身上有种极强的民粹主义精神。 对百姓们的体恤进而演变成了对贪官污吏异常强烈的刻骨仇恨,所以皇帝在反贪工作中所下的力度,比历朝历代都要大。 皇帝曾经规定,大明官员只要贪污白银六十两以上,便要处以死刑,足见皇帝治臣下之严苛。 从皇帝登基到现在,因为贪污违法等各种罪名而死于皇帝屠刀之下的官员们,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而我们胡惟庸同志偷偷摸摸犯下的这屡屡恶行,恐怕死个一百次也不为过。 御史上完折子,六部的官员上折子,六部的官员上完折子,都察院又上折子,都察院的官员们告完状,大理寺的官员们也坐不住了,纷纷上疏弹劾胡惟庸。 但奇怪的是,对于这些铁证如山的弹劾,朱元璋一概留中,置之不理。 不仅如此,皇帝对胡惟庸的礼遇日渐隆重,今天封官,明天赏爵,后天遣送礼物,君臣之间的感情无以复加,已经到了一定程度。 这不禁让人们开始怀疑,这还是那个法度严明,冷酷无情,手段狠辣的朱元璋么? 不仅百官们怀疑,连胡惟庸也怀疑过这一切。 百官们控告他的奏疏他早有耳闻,有时候他甚至自己指使几个胡党中的御史去告他的黑状,去试探皇帝的底细,但换来的似乎都是皇帝无条件的信任。 胡惟庸还曾经多次以身试法,纵容手下行凶,自己也在朝廷收支上露出马脚,以此来激起皇帝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无一例外,朱元璋一概置之不理,把这一切都当做没发生过。 到最后,胡惟庸甚至在胡宅中安排兵马和人手,诓骗皇帝来自己府上赴宴,希望以此控制住皇帝,虽然事情败露,被皇帝发现,但自己等了好几天,并没有等来皇帝震怒,抑或是将自己罢官免职的消息,反而再次获得了皇帝一笔十分丰厚的奖赏。 一连贯的小心试探之后,胡惟庸终于放心了。 是啊,朱元璋已经不是年轻时的朱元璋了。
所以无论我做什么,干什么,皇帝为了保住我,只会装作视而不见。 而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胡惟庸的内心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掌握大权,统领百官的丞相,而是萌发了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那就是取朱氏皇帝而代之,自己来做这个王朝的新帝。 胡惟庸认为,朱元璋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王朝的掌控,自己就算是举兵作乱,皇帝也已经无力抵挡了。 朱元璋啊朱元璋,事到如今,都怪你自己当年心狠手辣,把淮西集团的功臣都杀了个一干二净,到如今你独木难支,倒叫我胡惟庸后来居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