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俄国防部发布通报称,昨天在乌军以及外国制造的电子战和防空手段积极对抗情况下,使用两枚战术导弹对乌克兰战役战术集群司令部举行会议的地点实施了打击。” 在对既定目标的打击行动中,消灭了60多名基辅政权的武装分子。通报强调,基辅方面仍在继续利用当地居民作为“人肉盾牌”。 北顿涅茨克作为顿巴斯地区的咽喉要道,自2022年6月被俄军占领后,始终是乌军反攻的重点目标。 尽管俄军在2025年初宣称完全控制该城,但乌军仍在周边地区保持活跃,试图通过游击战消耗俄军兵力。 这次被击中的“北顿涅茨克战役战术集群司令部”,其实是乌军在苏梅市临时设立的指挥中枢。 他们把指挥部藏在居民楼里,利用市中心的密集建筑群作为天然屏障,甚至故意在附近部署平民设施,企图让俄军投鼠忌器。 这种“城市要塞化”战术,正是乌军对抗俄军火力优势的惯用手段。 俄军选择在这个节点出手,有着深层考量。 一方面乌军近期在顿巴斯前线频繁调动,试图借助西方援助的F-16战机和远程火箭炮扭转战局。 4月12日俄军刚在苏梅州击落一架乌军F-16,次日就锁定了乌军指挥官的秘密会议,显然是对敌方指挥链的“斩首行动”。 美俄正在圣彼得堡进行停火谈判,俄军此时展示高精度打击能力,既是对乌克兰的威慑,也是向西方传递“战场主动权在我”的信号。 这种“打谈结合”的策略,与俄军一贯的“以战促和”思路一脉相承。 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选择更是耐人寻味。这款射程490公里的战术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景象匹配的复合制导方式,理论精度可达3米。 但在实战中,乌军的电子战系统(如“汽车场”干扰站)和西方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给俄军导弹突防造成了不小麻烦。 此次打击能成功,关键在于俄军提前用电子战飞机压制了乌军雷达,同时利用无人机群佯攻制造混乱,为导弹开辟了“电磁走廊”。 这种“软硬杀伤结合”的战术,体现了俄军对现代战争的深刻理解。 乌克兰的“人肉盾牌”策略,本质上是防御体系崩溃的产物。 根据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报告,乌军经常在居民区设置弹药库、指挥所和医疗点,甚至将养老院、学校改造成防御工事。 在卢甘斯克的斯捷拉·克拉斯尼扬卡村,乌军曾将71名残疾老人困在护理院作为“人肉盾牌”,导致俄军进攻时造成重大平民伤亡。 这种战术虽然能在短期内迟滞俄军推进,却严重违反国际法,反而让俄军获得了舆论主动权。 此次苏梅市的袭击中,俄军刻意选择会议结束、平民撤离后的时间窗口发动攻击,正是为了减少附带损伤,同时精准消灭敌方指挥官。
俄军光纤无人机几乎是百发百中,打得乌军痛不欲生。也不知道谁给乌克兰人出了一个主意
【1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