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年,诸葛亮正谋划北伐,突然接到司马懿的来信:“黄权这种人才你们都留不住,汉室气数早就尽了。”诸葛亮看完沉默良久,他知道这是司马懿的攻心之计,目的是弱化他的北伐之志。但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若有黄权辅佐,汉室复兴哪有这么艰难……” 黄权是三国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谋士,但论能耐,绝对在谋士里排得上号。诸葛亮心心念念想得他辅佐,司马懿也对他赞不绝口,曹丕更是视他为陈平韩信,就连刘备在他投降魏国后,也嚎啕直呼自己对不起他。 但你能想到吗?即便能得这么多人赏识,他的人生却更像是一场悲剧…… 黄权的历史初舞台是在公元211年,那一年益州牧刘璋与汉中张鲁相互征伐,结果败多胜少。刘璋咽不下这口气,便在谋士张松的建议下,邀请名满天下的刘备率军入川进攻张鲁。当时作为益州主簿的黄权急了,极力反对邀请刘备。 黄权说:“刘备这个人,有枭雄之名,您让他来帮忙打张鲁,无异于饮鸩止渴。您若用部下的礼仪对待他,他会心生怨恨。您若用平等的礼仪招待他,那一国岂能有二主?如果你让他感到宾至如归,那么您就危如累卵了!” 奈何刘璋对张鲁恨之入骨,再加上刘备是同宗亲戚,所以对刘备非常信任,黄权的劝说被当做耳旁风就略过了。然而黄权一语成谶,刘备入川后没多久就跟刘璋翻脸,发动了益州之战,最终刘璋投降,刘备占领益州全境。 刘备知道黄权是个人才,于是亲自登门拜访。黄权本来不愿再出仕,但奈何刘备确实比刘璋强多了。俗话说良臣择明主而仕,黄权也渴望建功立业,自然不愿放弃这个机会。然而黄权出山后,也没得到真正的尊重。 比如黄权建议刘备说:“汉中之地乃益州门户,对我们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出兵汉中!倘若被曹操占了先机,我们就等于自断一臂。”但刘备并没有采纳,而是带着兵马去了荆州,要与孙权打第一次荆州战争。 结果导致汉中被曹操拿下,益州门户大开,危在旦夕。刘备这才醒悟,慌忙与孙权讲和,带着兵马回到了原点。虽然后来在法正的谋划下,刘备顺利拿下了汉中,但老百姓都已被曹操带走,刘备空得其地不得其民。 按理说吃一堑长一智,刘备总该意识到黄权的智慧了吧?但事与愿违。 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连战连捷后大军逐渐深入。黄权站出来警告刘备:“东吴善于水战,而我军又从水路顺流而下,一旦深入,进攻容易撤退难!”随后提出建议:“由我为先锋探路,您率大军坐镇后方,这样才算稳妥。” 但此时的刘备带着汉中战胜曹操之威而来,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根本听不进去。刘备道:“曹操都不是我对手,何况孙权?孤有何惧?你这么怕,那你就去江北防卫魏军吧!”说罢,调黄权镇守江北,远离了核心。 黄权长叹一声离去,面对这滔滔江水,或许他早已看出夷陵之战的结局了。 事实也是如此,刘备孤军深入,被东吴陆逊偷袭,最终废火烧连营,大败亏输,最后仅带着几十人逃回白帝城。而黄权由于道路被东吴拦截,走投无路的他只能被迫投降魏国。 消息传到白帝城,蜀汉廷尉立马抓捕了黄权全家,请刘备下令满门抄斩。刘备沉吟半晌,想起了往事,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黄权的先见之明,于是流下悔恨的泪水说:“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最终下令释放黄权全家,并好生优待。 黄权来到魏国后,引起了魏文帝曹丕的重视。曹丕问他:“你弃暗投明,是想效仿汉初的陈平韩信吗?”曹丕说这话,是想让黄权拍拍他马屁,顺便贬损一下刘备以做投名状,毕竟刘备对黄权也不好,骂两句也是应该的。 但没想到黄权回答的很聪明,既拍了他马屁也没骂刘备,他说:“我受刘备知遇之恩,因为走投无路,这才归命于陛下。况且我就是个败军之将,哪敢跟陈平韩信比。”黄权用了“归命”两个字代替了投降,意思是我虽然感谢刘备,但天命注定,我是要投靠陛下的。言外之意自己是应天命来辅佐曹丕的,曹丕才是天命眷顾的帝王。 曹丕一听这回答高兴坏了,知道黄权非常人,于是亲自跑过来扶起黄权,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曹丕又谎称刘备杀了黄权全家来试探,黄权也是面不改色,选择相信刘备。曹丕这才真正对他佩服之至,认可他是一位正直忠义之士。 后来黄权也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司马懿每次与他商量军国大事,黄权总是能一针见血。司马懿见他如此聪明,不禁担忧问他:“蜀中像你这样的谋士有多少?”想探听下蜀汉虚实。但黄权只是避重就轻道:“我可没您说得那么好!” 黄权虽然寄人篱下,但态度始终不卑不亢,不诋毁旧主,不出卖旧国,真正做到了身在曹营,一计不出。当然他也尽力做好在魏国的份内之事,报答了魏国的收留宠遇之恩。 黄权正直的性格得到了曹魏上下一致敬佩,没多久就被封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就是从黄权开始的!可见其能耐。 240年,黄权病逝,被追谥为“景”。其留在蜀汉的儿子黄崇在二十年后,率领蜀军坚决抵抗魏军的入侵,最终自杀殉国。父子二人,一生忠义却不得重用,不是悲剧又是什么呢……
230年,诸葛亮正谋划北伐,突然接到司马懿的来信:“黄权这种人才你们都留不住,汉
李堪谈历史
2025-04-15 16:05:47
0
阅读: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