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汤恩伯想吞并孙良诚的部队,孙良诚大骂说:“中原大战我指挥二十万大军之

国际大碗说 2025-04-15 17:37:55

1941年,汤恩伯想吞并孙良诚的部队,孙良诚大骂说:“中原大战我指挥二十万大军之时,汤恩伯连师长都不是。这才过去几年,就欺压到我头上了。” 孙良诚是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在中原大战中,任反蒋联军前敌总指挥,指挥近二十万众,彼时的汤恩伯,还只是张治中教导二师的一个旅长。 风水轮流转,到了1941年,汤恩伯已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四省边区总司令,孙良诚这个鲁西行署主任,成了汤恩伯的下级。 汤恩伯野心勃勃,一心想当“中原王”,为了扩充兵力、地盘,无所不用其极。孙良诚部驻军的鲁西,也被汤恩伯盯上了。 在汤恩伯的授意下,孙良诚部的粮饷、弹药受到克扣,处境日益困难。 到了1942年春,孙部因粮食短缺,士兵们饥一顿饱一顿,弹药更是匮乏,连基本的实弹训练都无力进行。 孙良诚将师长赵云祥、王清瀚、参谋长傅二虞等人召来,说:“汤恩伯处心积虑的对付我们,这可如何是好?” 王清瀚说:“依我看,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与高树勋言归于好,和其合兵一处。高部实力尚存,咱们与之联手,或许还有转机。” 赵云祥冷哼一声,说:“高树勋杀石友三的时候,事前没有告诉孙司令,事后又把孙司令放在火上烤,彼此矛盾这么大,怎么能联合。” 王清瀚接着说:“中策,与八路军结交,寻求支援。八路军在敌后活动频繁,民众基础好,或许能帮咱们一把。” 赵云祥说:“八路军虽军纪严明,但日子过得太清苦,让弟兄们像八路军那样,怕也是不行的。” 王清瀚叹了口气,说:“既然上策、中策都不行,那就只能是下策了,去投靠日本人,虽说名声不好听,但能保存实力,让大家有口饭吃。” 孙良诚听完,面色凝重,沉默许久后说:“此事重大,大家再慎重考虑考虑。” 会后,已暗中和日伪联系的赵云祥,回到驻地后,将亲信军官召来,问:“你们觉得孙司令对投靠日本人这事到底啥态度?” 一个军官说:“只要咱们把投靠日本人这事办成了,生米煮成熟饭,孙司令也就只能跟着走。咱们得想个办法逼他一把。” 赵云祥听后,眼睛一亮,说:“高,实在是高,就这么办。” 很快,赵云祥派手下郭念基、谢天祥前往开封,面见伪开封绥靖公署主任刘郁芬。刘郁芬曾是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和孙良诚交情深厚。 郭念基、谢天祥向刘郁芬呈上赵云祥的书信,刘郁芬看后,说:“此事我会转达给南京的汪先生(汪精卫),相信问题不大。” 不久,汪伪传来消息,同意了赵云祥等人所提条件,并指定刘郁芬负责与孙良诚商议。 郭、谢二人赶忙回到曹县,向赵云祥报告了这一消息。赵云祥又令郭、谢带着刘郁芬的信去见孙良诚。 孙良诚看了信后,装模作样的说:“当伪军,这可是遗臭万年的事。” 见郭、谢二人不说话,孙良诚又说:“既然要干这事,得要来地盘和番号。” 郭念基和谢天祥对视一眼,明白孙良诚这是半推半就了。 从那之后,赵云祥等人步步紧逼,频繁催促孙良诚发表通电投敌。见孙良诚故作姿态,赵云祥决定自行通电投敌。 赵云祥派郭念基前往归德,去见伪第四方面军司令张岚峰(原西北军将领))。 郭念基对张岚峰说:“赵军长让你帮我们一把,孙司令还在犹豫,你派部队去包围我们的驻地,吓唬吓唬孙司令。” 几天后,大批日伪军将赵云祥部驻地曹县一带的村庄团团包围。赵部官兵从睡梦中惊醒,一片慌乱。 赵云祥站在高处,大声喊道:“大家别慌!都给我严守阵地,不准打枪,打起来咱们都得死,投降了还能保存实力,日后再做打算。” 说完,赵云祥一挥手,亲信将早已准备好的“汪记”旗帜拿出来,按照规定暗号向日伪军挥舞。日伪军见状,心领神会,随即撤围而去,赵云祥随即便通电投敌。 赵云祥投敌的第二天,王清瀚带着部队从定陶赶到曹县,与赵云祥会合。此时的孙良诚,身边已没了多少兵力,成了光杆司令。 无奈之下,孙良诚连夜赶到曹县,找到赵云祥和王清瀚,问:“你们说,现在该怎么办?” 赵云祥说:“司令,你也通电就职,先保存实力,以后再找机会。” 孙良诚考虑了一会后,通电投敌,在通电发出后,他又做出一副身不由己的样子,赵云祥讥讽说:“司令,你想吃肉就不要怕有腥气,不然会寒了大家的心。” 孙良诚听后,臊的脸色通红。孙良诚投敌后,所部被改编为汪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任伪总司令,辖伪第四、第五军,由赵云祥,王清瀚分任军长。 汪精卫认为孙良诚“奇货可居”,将刘郁芬的开封绥靖公署主任一职也给了他。孙良诚投敌后,成为汪伪的军事大汉奸,他为了和汪精卫多联系,委任谢天祥为南京办事处处长,常驻南京。 孙良诚投敌,影响极为恶劣,大部分官兵都是被裹挟的,怨声载道。抗战胜利后,孙部官兵中流传顺口溜:“抗战五年多,和平二年半,什么都不落,落个当汉奸。自觉低一头,更怕熟人见;浑身是臭气,终生洗不完。” 反复无常的孙良诚,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被抓捕,两年后病死于狱中。

0 阅读:51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