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1889年,刘文典出身在一个小康家庭。祖父是安徽怀宁人

看图说史 2025-04-15 18:01:14

刘文典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1889年,刘文典出身在一个小康家庭。祖父是安徽怀宁人,早年在合肥做生意,开了一家布号,生活尚算富足。可惜没多久,便遇上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打安庆,家里人把布捆在他父亲身上,从城墙上吊下去,这样才侥幸逃了出去。

刘文典的父亲刘南田对其教育极为重视,这也是刘文典得以博古通今、开启国学钥匙、中西思想碰撞后融会贯通的转折点。他的父亲育有六子二女,刘文典是填房夫人所生,兄弟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八个子女中,要数他最聪明,父亲很注重对他的培养。

他幼年时家里就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读经书和古文。长到十二三岁,又请了当地美国基督教会医院的院士教他学习英文。就这样,少年时期的刘文典便早早地接触到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洋文化。稍大些,刘文典便去了芜湖安徽公学读书,受教于陈独秀、谢无量、刘师培等名师。后来又东渡日本,通晓英、德、日、梵、波斯等多种文字,经人介绍结识章太炎先生,遂成为章门弟子,研习经学和小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刘文典先生回国,担任《民立报》编辑和英文翻译,与于右任和邵力子共事,并遇到了孙中山。

刘文典先生深知周边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从其自身的求学经历也体现了出来。学习氛围、邻里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很大,所以他宁可搬家也要找到心仪的环境。“七七事变”后,一家人在昆明的一处丘田团聚。他们当时是租人家的房子住,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房东比较有钱,女主人抽烟的时候,经常打骂甚至用烟签子戳使唤仆人的头,刘文典见了很生气,他觉得这个人怎么会如此野蛮,更担心小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利于成长,他在家里面发了几次脾气后,全家就搬走了。

在教育方面,刘文典先生总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激发其潜能。他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并不刻板,而是让他自由发展。刘平章对文科没有太多兴趣,更喜欢数理化一些,刘文典从来没有说让他继承或学他的东西,自己让儿子自己选择。但是对品行要求很严格,绝对不能讲谎话,只要讲谎话一定是要被痛斥的。

在生活细节方面,他对孩子极为严格。他觉得人应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饭时不能有声音、不能吵嘴或干其他的事。

在生活中,刘文典非常喜欢小孩。有一次云大老师们的小孩表演节目,邀请刘文典先生去,刘先生很认真地去理发,回来还洗澡换了衣服。他说全云大就请了他一个教授,得打理得整整齐齐才行,他很清楚小孩子们请他去的意义。历史人物

0 阅读:32
看图说史

看图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