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当时的中东,局势本就像个火药桶,第三次中东战争刚打完,埃及、约旦、叙利亚被以色列打得节节败退,以色列一举拿下西奈半岛、加沙、约旦河西岸等地盘。 阿拉法特他出生在耶路撒冷的名门,家族里的人都有着反英、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早年间,阿拉法特就投身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中,后来又参加了抗击以色列的战斗。 1959年,他在科威特创立了“法塔赫”,也就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目标就是要让巴勒斯坦独立。 到了1964年,在第一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推动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来“法塔赫”也加入其中。 阿拉法特带着人到了约旦后,约旦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本身约旦资源就紧张,一下子来这么多难民,财政直接崩了,物价像火箭一样往上蹿,治安也乱得不行。 可阿拉法特却趁机把难民营变成了自己的“小王国”,搞武装训练、私设法院,还自己发枪。整个约旦北部,差不多成了巴解组织的“临时首都”。 他这么做,是想以约旦为基地,继续和以色列死磕,隔三岔五就派游击队去骚扰以色列,炸军哨、搞火箭袭击,把以色列搅得不得安宁。 从约旦的角度看,自己好心收留阿拉法特和这些难民,结果对方却在自家地盘搞出个“国中之国”,这谁能忍? 但从阿拉法特这边来说,他一心想为巴勒斯坦人争取独立建国的机会,在他看来,约旦是阿拉伯国家,本就该支持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双方立场不同,矛盾自然就越来越深。 1968年,以色列实在受不了巴解组织的骚扰,直接拉着装甲部队来报复,目标就是巴解组织武装的大本营卡拉梅村。 这一打,约旦军队也被扯了进来,只能硬着头皮和以军正面对峙。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惨烈,约旦虽然勉强扛住了,但损失惨重。 可阿拉法特却把这事儿当成了宣传的好机会,对外宣称“以色列没灭我,就是我赢”,一下子在阿拉伯青年中名声大噪,成了新偶像。 随着巴解组织在约旦势力越来越大,阿拉法特也变得越来越激进。 从1968年起,他指挥下的巴解组织小组开始干起劫机的事儿,而且一搞就是五架民航客机,还都把飞机弄到了约旦。 这可把约旦王室坑惨了,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外交压力铺天盖地而来。约旦国王侯赛因终于意识到,阿拉法特可不是什么客人,而是来抢地盘的。 1970年9月,忍无可忍的侯赛因国王下令军队清剿巴解组织,双方在城市里展开巷战,炮火连天。阿拉法特哪肯轻易认输,赶紧拉着叙利亚帮忙。 叙利亚还真派了200多辆坦克开进约旦北部,背后还有苏联撑腰,想着帮阿拉法特翻盘。 可谁也没想到,以色列突然介入,不过这次以色列没打巴解组织,而是出动战机吓退了叙军。 叙利亚没了防空系统,根本扛不住,只能灰溜溜地撤了。这一下,阿拉法特孤立无援,约旦开始对巴解组织进行清算。 1971年,约旦总理塔尔遇刺身亡,凶手来自巴解组织内部,这彻底激怒了侯赛因国王。 “黑色九月”爆发,约旦军队对难民营展开猛攻,巴解组织根本不是对手,几千名武装分子死在营地,阿拉法特只能灰头土脸地带着残部转移到黎巴嫩。 阿拉法特到了黎巴嫩后,还是那一套老做法,掌控难民营、扩张武装、私设制度,还煽动宗教仇恨,把矛头指向基督教徒,搞得黎巴嫩社会动荡不安,教派冲突不断。 1975年,一场枪击事件彻底点燃了内战的导火索,巴解组织武装扫射教堂门口,长枪党马上报复,就此拉开了长达16年的黎巴嫩内战序幕。 在黎巴嫩人眼中,阿拉法特带来的只有混乱和战争,让原本繁荣稳定的黎巴嫩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但对阿拉法特来说,他觉得自己还是在为巴勒斯坦的独立而奋斗,只是采取的方式引发了太多争议。以色列也看不下去了,1982年直接出兵打进贝鲁特,就是要赶走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的一生,都在为巴勒斯坦的独立而抗争,他从最初坚定地搞武装斗争,到后期尝试走外交路线,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和中国关系也不错,曾引用《愚公移山》表明自己对抗以色列的决心。 但他早期那些极端行为,像劫机、暗杀,确实让很多国家对巴解组织产生反感,也让和平进程变得困难重重。 阿拉法特在抵抗和妥协中徘徊,虽然勇气可嘉,但在错的时间用错的方式,导致他多次被驱逐,巴勒斯坦建国的梦想也一直未能实现。
不得不说,最了解我们的人,就是黑我们最厉害的人,所以,BBC一针见血的说:当中国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