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负责人免职不只为三河招牌正色#【#晚报来论#|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不只

齐鲁壹点 2025-04-15 22:30:31

#主要负责人免职不只为三河招牌正色#【#晚报来论# | 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不只为三河招牌“正色”】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有了新进展。4月15日,经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在这起事件中,三河城管部门对权力的滥用,让人震惊。根据调查组的结论,这起闹剧的根源应该不是基层城管执法人员,对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三河市委主要责任人,更像是背后“一锤定音”的人。对市委主要负责人做出免职处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意义不止于为三河店铺招牌“正色”。

公众持续关注此次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舆情发生后三河方面沉默以对,对商户的意见听而不闻,对舆论的追问避而不谈。如此应对舆情,无非是希望舆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温。但是,通报的发出意味着,靠“拖”字诀不仅过不了关,还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理。这再次说明,应对负面舆情,回避不是办法,沉默以对只会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改善营商环境,要求政府部门当好“店小二”,服务好市场主体,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但在一些地方,权力之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三河“禁色令”和大同古城的“撬门开灯”都是典型例证,凸显了权力的任性。

因为招牌改来改去,商户不得不为权力的“任性”买单,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和对营商环境的信心也受到重创。事实证明,政府部门不做什么,和“做什么”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更重要。克制住什么都要“管一管”的冲动,更是对群众利益、当地营商环境负责任的表现。就此而言,三河招牌改换颜色引发的舆情事件,其警示意义不仅限于三河。#官方回应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是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0 阅读:7
齐鲁壹点

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