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4月14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同特朗普达成“卑躬屈膝”式的协议,对中国来说完全不可接受。在关于中美关税的问题上,德媒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唤起了中国痛苦的民族记忆。 说白了,这事儿得从根子上说起,中国近代史上被列强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那会儿,关税自主权就被抢走了。 那会儿英国人逼着清朝把关税定成5%,比现在很多国家低得多,直接把中国变成了西方商品的倾销地。 这种屈辱的历史记忆,就像一道疤,一提起来就让人心里难受。 现在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最高到125%,表面上看是贸易战,其实跟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有相似之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说过,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协议,这就好比有人拿着刀架在你脖子上谈生意,换谁都不会答应。 而且中国这次反应特别坚决,不光加征了对等的关税,还减少了美国电影进口,把一些美国企业列入了黑名单。这些措施都是在告诉特朗普,别想再用老一套欺负中国。 德国媒体为啥这么关注呢?其实欧洲国家也有自己的算盘,他们担心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会拖累全球经济,而且中国作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稳定对欧洲也很重要。 德国经济官员卡尔・文德林就说过,中美贸易战没有赢家,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但德国之声的文章明显带着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一方面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崛起有点酸溜溜的,觉得中国在挑战西方主导的贸易规则。 从中国国内的反应来看,老百姓和企业都憋着一股劲儿,去年美国加征关税后,很多中国企业开始调整供应链,把工厂搬到东南亚或者墨西哥,避开高关税。 重庆的一家新能源公司就把出口目标转向了俄罗斯和欧盟,订单增长了20%,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比如减税、提供融资担保,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这些措施让中国在贸易战中越来越有底气,不像清朝那会儿只能任人宰割。 专家分析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消费者要承担更高的物价,企业成本上升,股市也跟着波动。 摩根大通预测,美国经济可能会因为贸易战陷入衰退,而中国通过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反而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就像中国政法大学的史晓丽教授说的,中国的反制措施有理有利有节,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不过,德国之声的文章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他们提到历史记忆,其实是在提醒国际社会,中国对主权和尊严的重视是有历史根源的。 这种历史记忆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而是对近代屈辱的深刻反思,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强硬,就是因为不想再回到任人欺凌的时代。 所以,当德国媒体用“卑躬屈膝”这样的词时,其实是在误解中国的立场,中国坚持的是平等协商,而不是屈服于任何压力。 总的来说,中美关税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的碰撞,中国不会忘记过去的屈辱,也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而德国媒体的批评,既反映了欧洲对全球经济稳定的担忧,也透露出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这场贸易战的结果,可能会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绝不会再走回头路。
快讯!快讯!4月14日,德国之声刊文表示,同特朗普达成“卑躬屈膝”式的协议,对中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16 03:46: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