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在被执行死刑。临死前,蒋介石竟然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李玉堂心有怨气,于是在遗书中写道: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1919年的中国,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山东广饶县,年仅19岁的李玉堂作为山东后援会的代表,走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前列。在一场声势浩大的销毁日货运动中,他当众咬破手指,用自己的鲜血写下"良心救国"四个大字。 这位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年轻人,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深的忧虑。1921年,怀揣着报国之志的李玉堂投入山西军士教育团,开启了他的从军生涯。 然而理想很快就被现实打碎。在阎锡山部队里,他目睹了军中上下勾心斗角、虐待士兵的腐败现象。半年后,这位满怀理想的青年选择了逃离,成为了一名"逃兵"。 1924年,机会来了。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李玉堂毅然南下,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从黄埔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一师二团,从一名见习军官做起。 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李玉堂的军旅生涯节节攀升。从排长到连长,从营长到团长,再到旅长、师长,他的军衔随着战功不断提升。1935年,他被任命为陆军少将,次年又晋升为陆军中将。 但真正让李玉堂声名鹊起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长沙会战。有一次在军队食堂,一颗子弹打断了他手中的筷子,他却面不改色继续用餐。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李玉堂军事生涯的巅峰。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他的第十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从1942年1月1日到1月4日,在他的指挥下,日军的多次进攻均遭到挫败。 战争期间,李玉堂经常亲临前线督战,与三位师长分别指挥作战。日军见久攻不下,被迫在1月4日夜间撤退。第十军随即展开追击,重创敌军,打出了军威。 1948年,在徐州战役中,他被解放军俘虏,后来趁机逃脱,化装成农民辗转逃到上海。这次经历让他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被下达了"永不叙用"的撤查令。 正是在这个低谷时期,李玉堂结识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陈伯兰。这位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女子,不仅受过良好教育,更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陆。她的哥哥陈石清,更是一位秘密的中共地下党员。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摇摇欲坠。李玉堂获得了一个新的任命,被派往海南岛担任防卫副总司令。 在海南岛上,李玉堂身兼多职。他不仅是副总司令,还兼任东路军总指挥和第32军军长,负责文昌、琼东等重要防线的防务。这样的地位,自然引起了解放军的关注。 解放军通过陈石清和陈伯兰这条线索,开始了对李玉堂的策反工作。他们派出联络员李刚,秘密与李玉堂接触。在多方权衡之下,李玉堂同意了起义的提议。 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李玉堂提出需要双方高级负责人直接协商。他将李刚留在身边作为副官,同时写了一封密信,通过陈伯兰和陈石清转交给在广州的解放军最高统帅叶剑英。 叶剑英收到密信后,立即作出批示,同意李玉堂起义,并承诺起义后委任他为海南岛军政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传递消息的李云涛赶往香港,准备通过陈氏兄妹向李玉堂传达这一消息。 就在李云涛准备启程时,传来了海南岛解放、李玉堂乘快艇逃往台湾的消息。由于交通中断,起义的指示未能及时送达李玉堂手中。 解放军并未放弃。他们又派出一名联络员与李云涛一同前往香港,会见陈氏兄妹,转达了叶剑英的机密手令。陈伯兰和陈石清接受了继续联络的任务,随后离开香港前往台湾。 1950年5月,李玉堂率领残部抵达台湾新竹,表面上看是一次平安的撤离。不久后,陈伯兰和陈石清也相继抵达台湾,一家人重聚本该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但是好景不长,李玉堂很快就被撤去了军职。更糟糕的是,他的副官李刚在一次突然的行动中被逮捕。严刑拷打之下,李刚供出了陈伯兰和陈石清曾策反李玉堂的事情。 李玉堂获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信给在高雄工作的陈石清,提醒他尽快离开。这封信却被保密局特工截获,成为了指控他们的关键证据。随后,李玉堂本人也被逮捕入狱。 在审讯过程中,陈伯兰为了保护丈夫,声称所有通共行为都是她一个人所为,李玉堂对此毫不知情。但这样的辩解并未得到采信。审案官钱大钧根据"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第九条,最初判处李玉堂七年徒刑。 然而,这个判决很快就被加重到十五年。当判决书送到蒋介石面前时,蒋介石甚至没有细看内容,直接在判决书上写下了一个"耻"字。这个简单的字在当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1951年2月5日,在台北碧潭的刑场上,李玉堂、陈伯兰、陈石清和李刚同时被处决。 1983年7月20日,经过国务院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主要原因是他在担任海南防卫副总司令期间,确实接受了解放军的策反,只是由于交通中断未能及时接到起义指示。 到了2004年,台湾当局也对这个案件做出了新的评价。他们公开发表了"李玉堂将军及夫人陈伯兰沉冤昭雪"的启事,并为两人颁发了"恢复名誉证书"。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