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说:“我知道共产党在哪,但你要给我一口吃的。”可最后,法国人却后悔了…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蒋介石担任了校长一职。陈赓作为第一期的学员之一,与蒋介石的师生关系由此建立。蒋介石当时已经对陈赓有了特别的关注和赏识,认为他在军事上有极大的潜力。 一年后的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发起了第二次东征,蒋介石再次担任总指挥,陈赓则以第一纵队第四团连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战役。东征的主攻方向是惠州,那时的惠州由陈炯明的军阀势力控制,防守严密。 10月13日,东征军正式向惠州城发起进攻,激烈的攻城战打响。陈赓所在的部队作为主攻力量之一,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突出。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陈赓带领部队攻占了惠州城,缴获了大量敌军物资,打击了陈炯明的势力,东征军在短短两天内就占领了这座重要的城市。 陈赓在攻占惠州中的突出表现,使得蒋介石对他更为赏识,决定将其调至总指挥部担任警卫员。随后的战斗中,东征军兵分三路清剿残敌,蒋介石和陈赓所在的指挥部向紫金、河婆方向进军。 10月27日,第三师在华阳一带与敌军接触,面对敌人上万人的压倒性兵力,第三师陷入了困境。经过一番激烈的交火,第三师伤亡惨重,甚至总指挥部也被敌军分散。此时,蒋介石面临极大的压力,决定将指挥权交给陈赓。 陈赓尽管肩负重任,但由于敌军后续增援迅速赶来,他未能扭转战局。在陷入困境之际,蒋介石因深感局势无望,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面对蒋介石的决心,陈赓毫不犹豫地阻止了他,提醒蒋介石“胜败乃兵家常事”,并鼓励他坚持下去。陈赓随后组织剩余的警卫队掩护蒋介石撤离敌军包围圈,成功保护了蒋介石的安全。 在此之后,蒋介石对陈赓的信任进一步加深,曾多次表示希望将陈赓留在身边担任参谋职务,但陈赓始终未曾答应,表示自己更愿意亲自带兵作战。然而,两人对国家未来的政治路线并未产生根本分歧。 蒋介石在随后的“中山舰事件”中决定清除党内异己,陈赓则开始对蒋介石的做法产生怀疑,并最终决定公开与蒋介石对立,表明自己仍为共产党员,并对国民党保持距离。 随着蒋介石发动党务清洗,陈赓决意离开广州前往苏联进行学习。蒋介石未能挽留住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几年来,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1933年,陈赓与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相继被捕。法国看守不定期给他们食物,且常常施以暴力,企图通过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代共产党员的秘密信息。 尽管饱受折磨,这些共产党员坚信自己的信仰,无论如何都不会屈服。然而,在这群铁骨铮铮的革命者中,廖承志却显得有些不同。他似乎承受不了长期的折磨,最终跑到牢门前,向外喊道:“我知道共产党在哪,但你要给我一口吃的。” 监狱中的其他人见状纷纷愤怒不已,痛骂廖承志的背叛,但他对这些指责充耳不闻。法国人看到有人“投降”,马上将廖承志带了出去,并给他准备了几个馒头。廖承志见到食物,毫不犹豫地开始狼吞虎咽。法国人见他真有些饥饿,笑着继续盘问他关于共产党人的信息。 廖承志吃完了这些食物,迅速向法国人指认了一处地点,声称那是隐藏共产党人的地方。为了确认信息,法国人决定让廖承志带路前往。 最后,他们来到了一座不起眼的小院子。为了避免惊动可能潜藏在其中的人,法国人命令廖承志上前敲门。门打开后,老妇人探出头来。 此时,廖承志迅速朝她使了个眼色,而那个老妇人正是他的母亲,何香凝。原来,他所提供的“藏匿地点”竟是自己的家。 法国人毫不迟疑地推开廖承志,蜂拥进入院子里进行搜查。然而,他们没有找到任何与共产党有关的线索。愤怒的法国人开始质问廖承志,他无奈地回答说自己只知道这里是一个可能的藏匿点,是否有藏人还得问问老妇人。 廖承志走到母亲身边,用广东话对她说道:“很多人被抓了,快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党组织。”由于法国人并不懂粤语,他们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何香凝听到儿子的警告后,立刻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她愤怒地大声斥责法国人,说自己一无所知,并把他们赶出了家门。 廖承志在法国人离开后解释道:“那些共产党人可能已经提前逃走了。”法国人听后愤怒至极,立刻将他重新带回牢房。 回到牢房后,廖承志满身伤痕,但面带微笑对陈赓等人说:“消息已经传递出去了,接下来我们只需等待救援。”几天后,在宋庆龄的帮助下,陈赓和廖承志等人最终成功获释。
1933年2月,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说:“
江樵品史
2025-04-16 14:41:56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