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发明二维码却预言10年内被淘汰,如今被中国人玩儿的风生水起 上世纪90年代

不服输的三傻 2025-04-16 18:36:11

日本人发明二维码却预言10年内被淘汰,如今被中国人玩儿的风生水起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制造业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条形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存储和管理的需求。 条形码的容量很有限,每个条形码只能容纳20个字符左右的信息。 为了记录完整的零件信息,车间工人需要连续扫码上千次。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出错。 丰田汽车旗下的电装株式会社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将研发任务交给了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原昌宏。 他的灵感来自围棋棋盘:棋盘的黑白格子似乎有无限的组合可能。 从1992年到1994年,原昌宏带领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发明了二维码。 一时间,二维码成为工业领域的管理利器。 二维码的诞生解决了企业的管理难题,但其影响力最初却仅限于日本国内的工业领域。 在发明后的头几年,这项技术并没有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原昌宏对此感到失望。 2000年前后,二维码技术被引入中国,最初也被用作物流和工业管理的工具。 然而,中国的企业家很快发现,二维码的潜力远不止如此。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二维码在中国找到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支付领域成为二维码技术的突破口。 通过简单的扫码操作,消费者无需现金,也无需银行卡,就可以完成支付。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迅速在中国风靡开来。 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是推动二维码支付普及的两大主力。 在他们的推动下,二维码从支付工具扩展到出行、购物、医疗等多个领域。 如今,在中国,无论是点餐、坐地铁,还是取快递、买电影票,二维码无处不在。 甚至在疫情期间,二维码还承担了健康码和行程码的重任,为防疫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 这一系列应用,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在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思维,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企业注重技术的精益化和局限化应用,往往倾向于让一项技术在特定领域达到极致。 例如,二维码在日本主要用于工业制造和物流管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始终停留在“工具”的范畴。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企业家善于将技术应用到多样化场景中,寻找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可以说,日本发明了二维码,但却没有真正“用好”它。中国人则将它玩出了新高度。 从历史来看,许多技术发明都需要经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漫长过程。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者托马斯·纽科门和改进者詹姆斯·瓦特,通过优化蒸汽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 而电灯的改进者爱迪生,不仅解决了照明问题,还通过商业化运作,让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二维码的故事与这些发明有相似之处。 它的本质并不复杂,但通过创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发挥了超出预期的价值。 尤其是在中国,二维码已经从一种技术变成了数字生活的“入口”。 同时,与历史上的一些失败案例相比,二维码也提醒我们,发明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本身。 摩托罗拉发明了手机,却因为缺乏持续创新而被市场淘汰;柯达发明了胶片,却因错失数码化浪潮而衰落。 二维码的成功证明,技术必须找到正确的应用场景,才能持续焕发活力。 在欧美国家,二维码更多地被用作辅助工具,如电子票务、广告互动等。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二维码则成为推动数字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电子支付领域,解决了现金流通不便的问题。 更有趣的是,中国的二维码技术和支付模式还反向输出到了日本等国家。 例如,日本的部分公交系统已经引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日本媒体甚至评论,“二维码的商业化,是中国对世界生活方式的一次输出。” 原昌宏的,他也许从未想过,当年为解决车间管理问题而发明的二维码,最终成为了全球数十亿人离不开的生活工具。 而这个技术的辉煌,更多地属于中国企业家的大胆探索和灵活应用。 二维码的成功告诉我们,发明只是一个起点,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发明。 只有让技术融入生活,才能让它真正焕发光彩。 今天,当我们随手扫码支付时,也许应该感谢那个从围棋棋盘中找到灵感的日本工程师。 但更值得感谢的,是那些让二维码活跃在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的创新者。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不服输的三傻

不服输的三傻

不服输的三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