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俄乌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17 00:08:50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立马对华凶狠下手,中方立即出手让俄冷静! 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西方各国跟着美国对俄罗斯搞制裁,一大堆西方车企像大众、丰田、福特啥的,都慌慌张张从俄罗斯市场撤了出去。 好好的汽车市场一下子空了大片,俄罗斯老百姓买车修车都成了难题,当地车企也没啥能力顶上,整个市场眼看就要停摆。 这时候中国车企瞅准机会,赶紧带着自家的车杀了进去,像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这些咱们熟悉的品牌,要么直接在俄罗斯开销售渠道,要么和当地经销商合作,把价格实惠、配置不错的国产车源源不断地运过去。 那时候俄罗斯人没得选啊,西方车没了,中国车性价比又高,自然卖得越来越好。 短短三年时间,俄罗斯直接成了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24年的数据显示,咱们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一年就超过了100万辆,占了俄罗斯进口车市场的七八成,这份额可真不小,说中国车企救了俄罗斯汽车市场一点都不为过。 可谁能想到,随着俄乌局势慢慢有了缓和的迹象,俄罗斯政府突然就“翻脸”了。 一开始是传出要提高汽车进口关税,说要保护本国汽车产业,以前俄罗斯对进口汽车的关税不算特别高,中国车企靠着成本优势还能有利润,这要是关税一涨,车价就得跟着涨,竞争力就下降了。 紧接着,又有消息说俄罗斯打算出台新的技术标准,要求进口车必须符合更严格的排放和安全认证,这明摆着是给中国车企设置壁垒啊。 还有更直接的,俄罗斯一些官员公开说,现在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占比太高了,存在“依赖风险”,得想办法让本土企业壮大起来。 你说这翻脸翻得是不是有点快?当初西方车企撤走的时候,可是中国车企二话不说就顶上了,帮俄罗斯稳住了市场,现在市场好了,却开始嫌这嫌那了。 这边中国肯定不能吃亏啊,你要搞贸易保护,咱们就按规则来,首先商务部肯定得出来表态,说中俄经贸合作一直是互利共赢的,希望俄罗斯能保持市场开放,不要搞单边限制措施。 同时,中国车企也没闲着,有些已经在俄罗斯布局工厂的,比如长城之前就在图拉有工厂,这时候赶紧加快本地化生产,把零部件采购也尽量本地化,这样既能避开高关税,又能符合当地政策。 还有的车企和俄罗斯政府展开谈判,说咱们可以合作建厂,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链,别搞一刀切的限制。 另外,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上也稍微“动点真格”,比如在能源贸易结算上,之前俄罗斯一直希望多用卢布结算,现在中方就强调要更多用人民币或者本币互换,让俄罗斯知道,合作是相互的,不能只想着自己占便宜。 其实俄罗斯这么做,背后也有不少考量,一方面,他们确实担心汽车产业被外国企业垄断,毕竟本土的伏尔加、拉达这些品牌早就不行了,要是一直让中国车占据主导,以后自己的产业就更没希望了。 另一方面,西方虽然撤离了,但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说俄罗斯“太依赖中国”,给俄罗斯政府施压,再加上俄乌冲突打了几年,俄罗斯经济也有压力,想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多赚点关税,补贴本土企业。 可他们忘了,当初要不是中国车企及时补位,俄罗斯老百姓连车都买不到,汽车产业链可能都断了,现在市场稳定了就想卸磨杀驴,这做法确实有点不地道。 中方这次的应对也很巧妙,没有直接和俄罗斯撕破脸,而是用市场手段和外交沟通让对方冷静下来,你搞关税壁垒,我就加快本地化,你说依赖风险,我就展示合作诚意,同时在其他领域让你知道,得罪中国没好处。 毕竟中俄还有很多合作项目,能源、粮食、科技这些领域都离不开彼此,俄罗斯也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 说白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还是靠利益平衡,中国车企帮了俄罗斯大忙,但也不能让对方觉得咱们好欺负,该硬气的时候就得硬气,这样才能让合作长久下去。 现在这事还在持续发酵,不过从目前来看,俄罗斯已经稍微收敛了一些,没有一下子把门关死,说明中方的出手还是有效果的,既维护了咱们企业的利益,又没把关系搞崩,这波操作还是挺厉害的。

0 阅读:0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