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早春,肃州大营被细雪笼罩,一片寂静。左宗棠站在营帐中,专注地在地图前用

不服输的六子 2025-04-17 08:37:34

1877年早春,肃州大营被细雪笼罩,一片寂静。左宗棠站在营帐中,专注地在地图前用红笔仔细标注进军路线,每一笔都凝聚着他收复新疆的坚定决心。这时,帐外传来一声通报:“英国公使威妥玛求见,称有‘重要国事相商’。”左宗棠听闻,随手将笔重重一放,浓眉瞬间竖起,愤怒地说道:“来得正好,我正想会会这些妄图侵犯中国领土的洋人!” 威妥玛踏入营帐,故作姿态地行了个脱帽礼,一开口便是威胁:“左将军,阿古柏政权已得到我国承认,贵国若继续进兵,大英帝国将不得不采取相应行动。”他的话刚说完,左宗棠手中的铜烟锅“当啷”一声砸在桌上,巨大的声响把一旁的翻译官吓得浑身一颤。 左宗棠半靠在椅子上,手指用力点着地图上的新疆版图,目光如炬,严肃地说道:“威妥玛先生,你可知道,西域自汉朝起就是中国的领土。当年张骞开辟西域通道的时候,你们英国恐怕还不知在何处呢!”威妥玛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还想狡辩:“现在是19世纪,国际上有通行的法则……”“少拿那些法则来糊弄我!”左宗棠猛地站起身,腰间的旧伤被扯得生疼,但他全然不顾,大声怒斥,“阿古柏残杀我国百姓、侵占我国城池,我带兵剿灭叛贼,这是中国的内政。你要是想干涉,先问问我身后这六万湘军将士同不同意!” 就在这时,帐外突然传来整齐有力的脚步声。原来是六千名刚打完胜仗的士兵正列队走过,他们手中的兵器在雪光映照下闪烁着森冷的寒光。威妥玛下意识地往窗外望去,只见队伍最前方的士兵高高举着“收复新疆”的大旗,旗帜上的“左”字在风雪中肆意舞动,仿佛在宣示着不可动摇的决心。威妥玛见状,不禁咽了口唾沫,刚才那嚣张的气势顿时消散了大半。 其实,左宗棠敢于强硬对抗洋人,靠的是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早在两年前,他就立下“抬棺出征”的誓言,带领湘军从湖南一路向西挺进。在茫茫戈壁滩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了1200里的运粮通道,储备了四千万斤粮食,为征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而且,左宗棠要求每个士兵除了携带长枪,还必须背上一把铁锹。他语重心长地对士兵们说:“我们既要打仗收复失地,也要为新疆百姓修水渠、种麦子,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在英国公使来访前,左宗棠刚刚收到前线传来的战报:刘锦棠部成功收复达坂城,阿古柏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已经摇摇欲坠,覆灭在即。左宗棠特意拿出缴获的英国步枪给威妥玛看,脸上满是嘲讽的冷笑:“贵国一边把枪支卖给叛贼,一边还劝我‘保持克制’,这算盘打得可真精明。但我左宗棠这一辈子,最不怕的就是威胁。当年在浙江与太平军作战时,法国人派军舰来威胁我,我还不是照样把炮台架到钱塘江边,坚决反击!” 说着,左宗棠从怀里郑重地掏出一份《新疆图志》,翻到夹着鸡毛标记的那一页,指着上面的地图说道:“你看,这里是伊犁,那里是喀什噶尔,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绝不容他人侵犯。我今年65岁了,就算最终死在这戈壁滩上,也一定要把这些失地全部收回来。你回去转告你们女王,中国的领土,一丝一毫都不容侵占!” 威妥玛离开后,幕僚们忧心忡忡,担心这样强硬的态度会激怒英国,招来军舰进犯。左宗棠却镇定自若地摆摆手,安慰众人道:“洋人向来欺软怕硬,你越是退缩忍让,他们就越会得寸进尺。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难道是他不够强硬吗?不,是后来朝廷软弱无能,没了骨气!如今我们士气正旺,粮食弹药充足,有什么可害怕的?” 事实正如左宗棠所料,英国最终没敢出兵干涉。三个月后,左宗棠的大军势如破竹,成功攻破喀什噶尔,阿古柏走投无路,服毒自尽,新疆全境得以收复。这一消息传到伦敦,《泰晤士报》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这个中国老头用实际行动证明,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在坚定的意志和周全的准备面前,都注定会失败。” 左宗棠晚年回到湖南,有人好奇地问他:“当年您难道不怕英国的军舰吗?”他捋着胡须,爽朗地笑道:“怕?我带的兵都是从残酷战斗中拼杀出来的,就算英国人真的来了,我们就跟他们在这戈壁滩上打游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国的土地,绝不是谁想侵占就能侵占的!” 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历经百年岁月,依然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国家领土主权面前,中国人的脊梁永远挺直,绝不弯曲。对于五十岁左右的读者来说,或许都记得父辈们常说的“寸土不让”,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从左宗棠这样的先辈身上传承而来。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宣告: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先辈们的奋斗与牺牲,绝不容任何外敌侵犯。这份硬气,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在面对任何艰难挑战时,最为坚实可靠的底气。#民族英雄左宗棠#

0 阅读:8
不服输的六子

不服输的六子

不服输的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