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师长李碧光被俘,面对审问,他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帮我给周恩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17 08:40:54

1949年,国军师长李碧光被俘,面对审问,他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能否帮我给周恩来发一封电报?放心,电报内容就八个字!”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烽烟正在南京城外弥漫。解放军百万雄师已经集结完毕,即将发起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役。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解放军三野在宁杭公路上俘虏了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国军第45军312师,而他们的副师长李长亨也在其中。 这位副师长的表现让三野的战士们感到困惑。其他被俘的国军将领,不是战战兢兢地请求宽大处理,就是竭尽全力为自己辩解。 但李长亨却显得格外从容,不仅没有认罪,反而提出希望三野的战士能帮他向中共中央发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八个字:"我党有无黎强同志?"这样简短的内容,却让在场的三野战士一头雾水。 作为一名国军副师长,他为何称呼共产党为"我党"?这个神秘的黎强又是何许人也?种种疑问在三野战士心中盘旋。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特殊的人物来到了战俘营。他就是时任解放军88师补充训练团团长的钱申夫。 钱申夫是一位延安的老革命,听说俘虏了不少国军将领,便前来察看。他万万没想到,在战俘中会遇到一位老同学。 当钱申夫走到李长亨面前时,这位国军副师长突然喊道:"老同学,我是李唯平!在延安,我们住过同一个窑洞!"这一声呼喊,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钱申夫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穿着国军军服的人。尽管多年未见,但那张熟悉的面孔确实是他在延安抗大四期三大队的老同学李唯平。 钱申夫没有轻易下结论,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一封紧急电报很快发往中央,等待着最终的确认。 两三天后,军委发来一封绝密电报,简短的九个字道出了真相:"速送黎强同志赴北平。"至此,这位国军副师长的真实身份终于水落石出。 要了解李碧光的故事,需要把时间拨回到1915年的四川安岳。在这个普通的川西小镇上,一个平凡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儿李碧光。 和其他农家子弟一样,年幼的李碧光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1927年,他的二表哥姚仲蜀从外地归来,这个平静被打破了。 姚仲蜀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后,他开始在当地组织革命活动。 小李碧光经常给二表哥望风放哨,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逐渐发芽。 20岁那年,李碧光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进步思想。 这所学校是当时四川重要的革命据点之一。许多进步青年在这里相聚,讨论着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 1938年,一个重要的机会降临到李碧光面前。组织决定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去延安学习,李碧光成为了其中之一。 7月的延安,骄阳似火。说着一口浓重四川话的李碧光,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 在延安,李碧光改名为李唯平,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所被称为"窑洞大学"的学校,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1938年底,李碧光结束了在延安的学习。临行前,董必武同志特意为他取了一个新的代号:"黎强",寓意要成为革命队伍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从延安回到四川后,李碧光先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报到。在这里,他接受了严格的纪律教育。 组织告诉他,从此以后他的一切都必须绝对保密。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却意味着他将和过去的生活彻底告别。 李碧光的第一个身份是安岳县一所小学的教务主任。这个普通的职位成为了他开展革命工作的掩护。 一年后,组织给他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通过同乡翟自湘的引荐,李碧光认识了国军组训处组织科任科长周壁成。 周壁成告诉李碧光,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七期即将开班。这个机会,成为了李碧光打入敌人内部的第一块垫脚石。 经过不懈努力,李碧光成功进入了国军在四川的核心部门:省特会。在这个部门里,他担任了一组主任干事的职务。 在这个位置上,李碧光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3月,他在一份材料中发现中统掌握了大量我党在四川的情报。 经过细致调查,李碧光确认了包括陈景文在内的几名叛徒。为了保护我党的地下组织,这些叛徒被及时清除。 在营救同志方面,李碧光也有出色的表现。他的入党介绍人周俊烈被捕后,李碧光设法让敌人相信抓错了人。 通过巧妙周旋,他不仅救出了周俊烈,还帮助多名进步人士重获自由。这些行动,让李碧光成为了组织最信任的特工之一。 1948年,李碧光被调往南京,担任国军第45军312师副师长。他刻意弱化部队的军事训练强度,让士兵们把时间都用在修建工事上。 到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312师的新兵甚至连枪都不会使用。这支部队最终在宁杭公路上几乎没有抵抗就被解放军俘虏。 身份确认后,李碧光立即被送往北平,向组织汇报了他潜伏十年的经历和情报。两个月后,他被调往武汉,参加解放大西南的战役。 1999年,这位传奇的地下工作者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0 阅读:92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