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之曾孙想回上海,写信给市委,请求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却被他任上海副市长的女儿拒了。
众所周知,左宗棠是个大名人,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乱象横生的清末,他也是难得的一股清流,硬是能顶着慈禧的压力抬棺西征,完成收复新疆的壮举,为我国现有的主权完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此外,他的为人也是十分的正直清廉,在那个年代,着实是难得的一位好官。
而左景鉴作为左宗棠的曾孙,也是继承了对方的许多优良品性,而这其中,大公无私这四个字,恐怕是他最为重视的。
1905年,在湖南湘阴的一户家庭里,一个名为左景鉴的新生儿降生了。和很多人以为的不同,即便他生来就有着左宗棠的曾孙这样不凡的身份,但实际上,这一身份却是并未给他带来什么过多的便利与庇护。
毕竟在他出生时,左宗棠都已经过世二十年了,就连清朝都没几年好活了,而他的父母又是都在他儿时便匆匆离世,留下他一人在这世上孤苦伶仃,幸好有着姑母的帮衬,这才成功的活到长大,甚至于还考上了好的大学。
“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这句由左宗棠留下的名句,同样也成为了左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祖训,而在这句话的影响下,左景鉴也是励志要成为一名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所以他大学选择的是上海医学院,为的就是毕业以后能成为一名看病救人的医生。
而在他毕业以后,又恰好是赶上了我国最为艰难的那一段岁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上下团结一心,左景鉴也是带上了自己的医疗箱,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战场,为身负重伤的我军战士们提供了治疗。
而也正是在战线的后方,他认识了一位小护士,两人很快的便步入了爱河,并在之后生下了一儿一女,最后,这个小小的四口之家,成功的度过了那个混乱的年代,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但就在他以为自己能够放松下来,好好休息一番的时候,朝鲜战争又爆发了,不得已,在国家的号召下,左景鉴又再度奔赴往了前线,继续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工作。
在那里,他见到了太多因为输血不及时,而丢失性命的战士,为了尽量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他苦思冥想,终于研发出了手提式血液箱这种颇为有用的工具,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也是因为这份功劳,加上他本身在战场上的活跃表现,上面肯定了他的能力与功绩,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他也是被分配到了一个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的工作,还被分了一套房子,在上海有了个稳定的住处。
但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安于现状,在接到政府打算支援内地医疗建设的消息时,他第一个带头报名,打算举家搬迁到重庆为祖国的发展建设献一份力。
而这其中,唯有他的女儿左焕琛,因为刚刚考上复旦大学的原因,无法一同跟着离去,被迫留在了上海,但当她得知父亲想要把医院分配下来的房子,重新上交上去时,她也感到了大为不解,她不明白父亲为何要这样子做,这样自己以后住哪里。
面临着女儿的质疑,左景鉴也是没有丝毫的动摇,因为在他看来,医院上头给他分配房子,是因为他在医院工作出了一份力,而现在自己要离开上海了,工作也辞了,自然是没有理由再继续占着这份资源不放。
所以他依旧是将房子重新归还了回去,就连左焕琛提出给自己留一个小房间的请求,都没有答应,让她去住了学校里的学生宿舍。
而他自己则是带着其他家人一起来到了重庆,并在之后的人生里,一直在这里工作,为当时医疗条件尚不发达的重庆,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直至大限将至,感觉自己已经无法继续工作时,他才有了回到上海安度晚年的打算。
但以前的房子已经让自己归还了回去,女儿虽然还在上海,但她现在住的房子却是在高楼层,并不适合自己这种老人居住,于是他便向当时的上海政府提出申请,想要分配一套低层的住房。
而当时的左焕琛,已经做到了上海市副市长的位置,关于父亲的请求,她也是毫不留情的拒绝了,并留下了一句评语,没有工作者,不能享用单位的住房,这也是父亲当年教会她的道理,对此结果,左景鉴虽然无奈,但也表示理解。
对此,他不仅没有责怪女儿的不通人性,还表示很是欣慰,因为女儿总算是明白了自己当年的良苦用心。
而在1997年,左景鉴病逝以后,“爱国敬业,医坛建功绩,言传身教,为国育英才”,这十八个字是他最后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