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小女儿邓蓉说,她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父亲写信,但为了大女儿婚姻和大儿子的治病,邓小平曾经给毛主席写过信。 1970年,邓林要重新分配工作,她28岁了,身体不好,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在工厂一天劳作8个小时以上肯定会出事儿。 邓小平给汪东兴写了一封信,只是希望能够为女儿争取一个技术性的工作。
在邓小平的几个子女之中,邓林非常低调,她很少露面。 邓林出生在1941年,母亲卓琳在行军途中将她生下后就送到了老乡家里,两岁的时候母亲才将她接回家。 小邓林对卓琳没有任何印象,哭着想要留在养母身边,卓琳十分心酸。 但好不容易带回女儿,邓小平夫妇却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她,只能把她先送到延安托儿所。 邓林很懂事,和托儿所的小朋友们一样都知道父母的不容易,邓林4岁这年才真正和父母住在了一起,但也在全国各地奔波着。
小时候营养不良,加上后来不断奔波,邓林的身体就落下了毛病,平时不能剧烈运动,连和普通的孩子们一样奔跑都不行。 所以邓林最多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在屋子里看书和研究绘画,她也相当有艺术天分,1959年在央音附中学习,邓林还拜了汪慎生、李苦禅、郭味蕖为师,刻苦学习画画。 邓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邓小平在家是绝对不会谈政治的,也不说工作。如果儿女们说了什么,邓小平也就是听着,不会参与讨论,听到他们说到不对的地方,他会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你们不懂”。 所以,在邓林的心中,父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 邓林说:“我们一家人都有这样的概念,邓小平是人,不是神,从来就没有走上神坛,所以也用不着走下神坛。” 邓小平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儿女们和邓小平出去,他在火车上就喜欢看着外面,外面的房子、庄稼,他会关注到每个细节,庄稼发黄他就会担心庄稼长不好,庄稼绿油油的就说明庄稼肥力很足。江苏、浙江在改革开放初期富裕得比较快,邓小平在火车上看到外面有的老百姓家中已经建起了两层小楼,他就很高兴。 邓家非常民主,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会一起商量,子女该入党了,该干什么,学习,工作,婚姻都是自己拿主意的,邓小平不会强加于人,但也会操心。
沉浸在艺术之中的邓林一直没有刻意追求爱情,一切都在顺其自然。 但邓小平很担忧,他就像许许多多平凡的老父亲一样,也会担心身体孱弱的女儿将来没有依靠,希望她能有自己的小家庭。 邓林却不着急,笑着对邓小平说:“我只是不想找干部子弟。” 邓小平终于明白了,因为父母的关系,邓林平时接触到的同龄人都是干部子弟,平时有人想要给邓林介绍对象,也是干部子弟。 但邓林有着自己的执着,他想要找一个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 其实邓林这样也是深受父亲的影响,邓小平对孩子们说:“我出来工作,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既然是共产党员,就不能只做官,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有别的选择。” 邓家的孩子都深受他的影响,没有一定要当官的想法,从政的不多,邓小平一直觉得子女们只要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就行。
后来,邓林认识了吴建常,吴建常从事金属研究工作,为人正直、善良,两人对对方都很满意,相处一段时间后就恋爱了,没过多久就步入了婚姻。 邓林生了孩子之后,邓小平更加享受着自己的退休生活。 邓小平退休之后生活依旧非常有规律,每天8点起床,吃完早饭看报纸,然后去散步,吃午饭,午休到三点,起来打桥牌、看书或者看录像。吃完晚饭之后,他最喜欢听孩子们聊天,一家人一起看电视。 邓小平一大家子都不会倒剩饭剩菜,做成烩菜、烩饭,下一顿接着吃。当年,邓小平这样教育儿女们,现在也会教育孙辈:“不会吃剩饭的是傻瓜,我们全家人都不当傻瓜。” 邓小平对家是很依赖的,他喜欢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吃饭的时候一张桌子坐不下,要分两桌。 中午在家吃饭的人不多,在家吃饭的,邓小平笑称是“常委”,其余的都是“游击队”。 一看到哪个孩子不在,他一定会问:“到哪里去啦?” 邓小平疼爱每一个孙子孙女,无论少了谁,邓小平都要去问,去找。 无论儿女还是孙子,邓小平从来没有打骂过,就算孩子吵架、打架了,他也最多说一句:“你们出去打。”
在邓林的记忆之中,父亲有几十年都没有进过商场买东西。 邓小平晚年的时候曾经和家人说过,以后想要当一个平凡的小老百姓,等到退休之后,就可以上街走走。然而就连年纪尚小的小孙女都说:“爷爷,不可能,做不到了。” 其实邓小平心中明白,当个老百姓只能是一个梦想了,因为老百姓的爱戴,他想要像普通的老大爷一样在公园里遛弯都不可能。 1992年,邓小平在上海,行程中有去看一看上海的商场,邓小平走进商场之后,突然提出想要买点东西。他买了4把铅笔,4块橡皮,分别送给四个孙子。
邓小平逝世一周年,邓林从她给父亲拍摄的1000多幅摄影作品中选出了112幅邓小平的生活照,这次摄影展的主题是《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