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俄乌冲突实质上早就演变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全面较量,普京孤身一身单挑整个北约集团。过去三年,美西方派出大量所谓雇佣军进入乌克兰作战,但根据格鲁吉亚《真理报》报道,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大批“雇佣军”,其实都是西方正规军。
报道称,库尔斯克战役中,波兰籍雇佣兵战死人数最多,至少有1963人,其次是格鲁吉亚,战死1230人,排名第三的是哥伦比亚,战死917人……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籍“雇佣兵”战死人数较少。 (库尔斯克战役中,波兰籍士兵战死1963人) 从这份名单中,我们发现一个重要信息——波兰“雇佣兵战死1963人”,人数上是一个团的规模,但要知道,除了战死的外还有受伤人员、失踪人员以及其他战损人员,如果把这些都加起来的话,“战死1963人”意味着一个旅几乎被俄军灭掉了。 时至今日,很多人只要一谈起俄乌冲突,都对俄军“非常不屑”,甚至“嗤之以鼻”,认为战争打成这个样子——二战模式——俄罗斯根本不配称之为第二军事大国。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无疑是小瞧了俄军,更没有看到俄军真正战斗力,尤其是面对乌克兰和北约“联军”,俄罗斯不仅能收复库尔斯克大批领土,同时还能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等战线上保持进攻态势,十分不简单。 第一点,俄军的韧性非常强,善于啃硬骨头,比如著名的巴赫穆特之战,俄军与瓦格纳雇佣军发挥出超强毅力,硬是从乌克兰身上“啃下一块肉”。再如库尔斯克战役,数百名俄军突击队员不惧毒气,钻入天然气管道行军15公里突袭乌军,打出了辉煌战果。
第二点,尽管俄罗斯电子技术不咋发达,但在大口径火炮,坦克,远程火箭系统等传统武器方面,俄罗斯的爆兵能力远远超过北约绝大多数国家。数据显示,俄罗斯国防工业能在一个月生产25万发大口径炮弹,一年制造或翻新1500辆坦克。 这些重武器在库尔斯克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乌军有北约情报体系支持,然而面对俄军铺天盖地的重火力,即便能打赢一场攻坚战也很难扩大战果,这也是乌军被反推的根本原因所在,双方炮火数量不对等。 反观北约,过于追求武器的精细化,导致生产升本、生产周期过长,就拿欧洲工业领头羊德国来说吧,生产123辆豹式坦克竟然需要5年,这仗还咋打?
最后借俄乌冲突,简单谈一下中美。这几年,美国一些政客接二连三炒作台海冲突,每隔一段时间就放出风来。我想说的是,中国工业产值与整个G7国家相当,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中国一天内爆个100万架无人机应该是毫无悬念的,就看美国敢不敢跟了。总之,无论任何时候,规模化的工业制造能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