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回乡探亲,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带领三百多老

时说历史 2025-04-17 15:44:53

1962年5月,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回乡探亲,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带领三百多老红军迎接,陈昌浩含泪说:"兵败祁连之事,我陈昌浩实在难辞其咎。"

1962年,一辆老式的吉普车颠簸在湖北黄陂的乡村道路上,车里坐着一位身份特殊的乘客,他就是过去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这次回乡探亲,不只是简单的回家看看,更像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深刻反思,迎接他的,不仅有亲人的关心和熟悉的家乡风貌,还有一段被时间掩盖、充满争议的过往,以及深埋在他心底挥之不去的愧疚感。

那时候,武汉军区大院里气氛庄重,司令员陈再道带着三百多位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友们,都在热切地等待着,他们正等着迎接一位故人,一位曾经和他们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也是他们的老领导。

欢迎场面气氛十分浓厚,老红军们排成队伍表示欢迎,其中一位独臂炊事班长,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坚持等候,陈再道尤其激动,不停地整理自己的衣服,希望以最好的形象迎接战友,当陈昌浩从吉普车里走下来,两人紧紧地握住双手,彼此的心情都蕴含在这无声的动作里,陈昌浩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陈再道心里难受,眼眶微微发红,赶紧说道喝点醪糟暖暖身子,炊事班的老王也在偷偷擦眼泪,一九三七年西路军失败,那时候他给陈昌浩做过最后一碗野菜面疙瘩,那段特别艰难的时光,他一直深深地记得,从来没有忘记过。

招待所的八仙桌摆满了充满家乡风味的饭菜,陈昌浩却没什么心思品尝,他突然说起了1955年军队评定军衔的事情,陈再道手中的瓷勺不小心滑落,掉进了汤盆里,发出轻微的声响,,他们不了解情况,我们四方面军战士流的血,就像掺着金沙江水一样珍贵!

这坚定的话语,一下子让两个人的思绪回到了1936年悲壮的倪家营子,那时,西路军被敌人重重包围,形势危急,陈昌浩决定带领部队向新疆方向突围,陈再道带领他的队伍英勇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就连他的亲侄子也战死在了沙场上。

吃完饭,他们走到村口的烈士纪念碑前,碑上刻着八百多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英雄事迹,陈昌浩看见堂弟陈祖康的名字,身体颤抖,几乎站不住了。

回到招待所,陈昌浩打开那份《西路军历史检讨》的手稿,在里面发现一张西路军余部在星星峡拍的合影,照片上还写着“徐向前留存”,两人谁也没说话,只是静静地抽着烟,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看起来就像一座座矮小的坟墓。

离别时刻,父老乡亲送来家乡的土产,陈再道想说些什么却没说出口,三百多位老兵一起高声唱起《打垮柴山堡》,歌声洪亮,响彻天空,回到北京,陈昌浩写信给徐向前,祁连山的积雪应该融化了,鲜血渗入土壤三十年,也该开出红色的花朵了,1967年,陈昌浩临终之际,床边放着西路军战士的名单,老花镜还停留在“陈祖康”这个名字上面。

但也有红四方面军的老同志像何福圣那样,仍然视陈昌浩为“永远的军神”,在他们的记忆里,陈昌浩年轻时非常勇猛:他曾亲自开着缴获的“列宁号”飞机去轰炸黄安城,还常常披着斗篷,骑着高头大马,神气地巡视川北苏区。

他甚至敢于严厉地批评倪志亮,这些都体现了陈昌浩的独特个性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1937年,陈昌浩在延安见到了隐居的张国焘,他向张国焘讲述了西路军失败后的遭遇,同时也坦露了自己对未来的困惑和茫然。

他开始反思西路军的失败,并动笔写检查报告,希望在报告中剖析失败的原因,进行自我检讨,以期从中吸取教训,西路军的失败,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那封神秘的“密电”,这封电报被认为是决定西路军命运的关键,但至今真相不明。

毛泽东一直相信这封“密电”确实存在,而徐向前和宋侃夫却坚持否认见过这封电报,叶剑英对此保持沉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选择把历史的评价交给后人,西路军这段充满牺牲的历史,以及陈昌浩的功劳和过失,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仍然是个复杂的问题。

0 阅读:64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