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因为在地震前的数年时间里

爱烟波渺 2025-04-17 17:13:03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因为在地震前的数年时间里,加固教学楼和进行每日必行的安全疏散演练,被诸多媒体怀疑为“历史上最有可能的穿越者”。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整个大地剧烈摇晃。当时,安县桑枣中学的叶志平校长正在外出采购学生食材的返程路上。 突然感受到强烈震感的叶志平心跳几乎停止——他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学校里那2300多名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完了,学校的楼肯定塌了!"他发疯似地往学校方向狂奔。 在那段令人窒息的路程中,叶志平内心被恐惧和自责交替折磨着。他想起了那栋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实验教学楼,想起了自己多年来不断加固它的种种努力,更想起了那些嘲笑他"不务正业"的声音。 然而,当他气喘吁吁赶到学校操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无法相信——全校2300多名师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一个不少!而校园内,除了那栋被他加固的实验教学楼完好无损外,其余7栋教学楼已经大面积坍塌,变成了危险的废墟。 "校长,我们用了1分36秒!全部人都安全了!"一位老师激动地跑上前来汇报。 就在这短短的1分36秒内,当地震第一波震感来临时,桑枣中学的老师们立即让学生躲到课桌下进行自我保护,同时迅速打开教室前后门。等第一波震感稍缓,他们立刻指挥学生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多年演练形成的条件反射,在生死关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个奇迹般的"1分36秒"很快通过新华社记者朱玉的报道《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传遍全国。叶志平也因此被冠以"最牛校长"的称号,他的事迹成为全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他一定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样半开玩笑的猜测。人们惊讶于叶志平多年前就开始的教学楼加固工程和安全疏散演练,仿佛他早已预见到这场灾难的到来。 在汶川地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校舍倒塌而遇难,而桑枣中学的奇迹般"零伤亡"成为特殊的存在。附近学校的惨重伤亡对比更显得这1分36秒的珍贵。 当地震后的废墟中,那栋被叶志平坚持加固的实验教学楼像一座孤岛般屹立不倒。这既是他十多年坚持的见证,也成为他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可能的穿越者"的物证。 "不是穿越者,只是尽了一个校长的责任。"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面对全国媒体的追问,叶志平始终这样回答。然而,深入了解这位"最牛校长"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预知未来",不过是一位乡村校长十余载如一日的责任与坚守。 回到1995年,叶志平刚接任桑枣中学校长职务。此时的他已在学校工作多年,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年级组长、教务主任,一步步成长。他对学校的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尤其是那栋上世纪80年代兴建的实验教学楼。 这栋楼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年因资金短缺,建设工作由非专业人员完成。楼梯栏杆摇摇晃晃,楼板缝中竟填充的是水泥纸袋而非水泥,22根承重柱子也远不符合标准。这样的危楼,竟然没有一家单位敢于验收。 "这栋楼随时可能倒塌,我必须做点什么。"叶志平开始了他被称为"不务正业"的十年加固工程。 为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向教育局申请经费屡屡碰壁,他便一遍遍地讲解危楼的严重性,最终获得了一些拨款。但这远远不够,叶志平又开始游说当地企业赞助。到1997年,他终于筹集了40万元,这个数字远超当年建楼时的17万元投入。 接下来是艰苦的施工过程。为不影响学生学习,所有工程都安排在周末和假期进行。叶志平找来口碑最好的施工队,并几乎全程监工。他们先拆除重建了质量最差的厕所楼,更换了摇晃的楼梯栏杆,将楼板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除并重新灌注混凝土,最后加固加粗了22根承重柱子。 "叶校长疯了,整天就盯着那破楼。"不少家长甚至到教育局投诉,怀疑他从中牟利。但叶志平从未动摇。 2004年,另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出现了。叶志平在上海参加教育工作者研修班时,恰巧遇到所在写字楼的消防演练。这给了他新的启发:即使无法完全消除危险,也可以通过提前疏散减少伤亡。 回校后,他立即组织了首次逃生演习。看到师生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叶志平当场发了火。从此,他亲自绘制逃生路线图,手把手教授疏散技巧,并从2005年起坚持每周演练。更重要的是,他还安排不定期"突袭"演习,要求无论上课与否,听到警铃就必须立即按预案疏散。 "就爱瞎折腾。"师生们私下抱怨着,却不知这"折腾"正在为他们编织生命的安全网。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