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复仇心切的周纯麟率领新四军骑兵部队不顾一切,快马急驰,一路追击了240里,追上了正在过河的马家军骑8师,敌军刚到河中间,队型散乱、人喊马嘶,周纯麟一声令下,骑兵们发起了凶猛的攻击…… 194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国共两党在各自的战场上拼尽全力,而西北的马家军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这支由马步芳、马步青兄弟掌控的部队,靠着骑兵的机动性和凶悍的作风,在甘肃、青海一带横行霸道。尤其是马家军骑8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常年在西北的戈壁荒漠里纵马驰骋,打起仗来不要命,名声早就传开了。可就是这么一支铁骑,却在1944年10月撞上了周纯麟率领的新四军骑兵部队,栽了个大跟头。 周纯麟是谁?他不是什么天生的大英雄,出身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子弟,家里穷得叮当响。年轻时,他亲眼看着日寇和地方军阀祸害乡亲,烧杀抢掠,那种愤怒和无助刻进了骨子里。后来,他投身革命,加入了新四军,从一个扛枪的步兵一步步熬成了骑兵指挥官。他的经历不算传奇,但绝对扎实,靠的是对敌人的恨和对胜利的渴求。那时候的新四军,主力多是步兵,骑兵部队少得可怜,能把这支队伍带出来,周纯麟的能耐可想而知。 说到这场追击战的起因,得从1944年夏天说起。那一阵子,马家军仗着骑兵优势,频频骚扰新四军控制区,抢粮食、杀百姓,搞得民不聊生。周纯麟手下的弟兄们憋了一肚子火,尤其是他自己,据说有亲人就死在马家军手里,这仇不共戴天。10月的时候,情报传来,马家军骑8师在转移途中要渡河,周纯麟一听,眼睛都红了。他当机立断,带着骑兵部队连夜出发,愣是追了240里,硬要把这股敌人咬死。 240里是个啥概念?那年头路况差得要命,骑兵再快,也得翻山越岭、趟泥泞,弟兄们一天一夜没合眼,愣是凭着一口气撑下来了。马家军骑8师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人数不少,武器也好,平时打仗仗着马快,溜得比谁都利索。可这次,他们低估了周纯麟的决心。河边那一仗,马家军刚到河中间,水流湍急,队形拉得乱七八糟,新四军骑兵趁势冲上去,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场战斗没啥花里胡哨的战术,就是硬碰硬,拼的是意志和胆量。 这场胜利来得不容易。新四军的骑兵部队那时候装备简陋,马匹不如马家军的膘肥体壮,枪支弹药也有限。可周纯麟硬是靠着灵活的指挥和弟兄们的拼命,把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马家军骑8师吃了大亏,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从此在那一带不敢再嚣张。新四军这边,虽然也付出了不小代价,但士气大涨,骑兵部队的名声也传开了。这仗打得痛快,不仅教训了马家军,也让当地老百姓扬眉吐气了一回。 再说说马家军为啥会输。骑8师的实力不弱,但他们太自信了,以为自己跑得快,新四军追不上。结果周纯麟带着人死咬不放,把他们的退路堵得死死的。渡河的时候,马家军没做好防备,后勤跟不上,前后脱节,才让新四军抓住了机会。这也说明,马家军的指挥层有问题,仗打得太散漫,碰上周纯麟这种不要命的对手,自然讨不到便宜。 这场追击战,对新四军来说意义不小。那时候,共产党在华北、华东的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但西北这块地盘还很薄弱。马家军是国民党在西北的爪牙,打击他们,就是削弱敌人的侧翼。周纯麟这一仗,不仅是个人恩怨的了结,也是新四军战略上的一次突破。胜利之后,当地群众对新四军的支持多了起来,不少青壮年主动参军,队伍慢慢壮大了。 当然,周纯麟也不是没争议的人。他脾气火爆,指挥作战有时候太凭直觉,弟兄们跟着他出生入死,伤亡也不少。可在那个年代,战争就是这么残酷,要么你死,要么我活,犹豫一下可能就全军覆没。他的执着和果断,恰恰是那时候最需要的品质。有人说他打仗太拼,拿弟兄们的命不当回事,可也有人觉得,没这份狠劲,哪能打赢马家军这种硬骨头?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场战斗只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它反映了当时各方势力的博弈。新四军靠着灵活机动和群众基础,一步步站稳脚跟;马家军虽然凶悍,但内部涣散,注定走不远。周纯麟的名字,可能在教科书里不显眼,但对于那些亲历过战火的老兵和百姓来说,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传奇。 再说点接地气的话,这场仗其实挺像咱们小时候听的故事,坏人横行霸道,好人憋着一口气,最后狠狠教训了对方。马家军那帮家伙,平时耀武扬威,欺负老百姓跟玩似的,结果碰上周纯麟,算是踢到铁板了。240里追下来,弟兄们腿都跑肿了,可谁也没喊苦,为啥?因为心里有恨,也因为知道这场仗不打不行。这就是那时候的人,苦日子过惯了,但骨头硬得很。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