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82岁的麦克阿瑟当得知印度竟然主动进攻中国时,表示非常震惊。他发表了一番极具深度的评论,真的没有想到印度居然还能涌现出一个比自己更为狂妄的人。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军事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1880年,他出生在阿肯色州小石城,从小就浸泡在军人家庭的氛围里。1899年,他考进西点军校,成绩优异,毕业后一步步走上军事巅峰。一战中,他在欧洲战场崭露头角,二战时更是成了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菲律宾战役中,他喊出“我将归来”的豪言,后来真的带着部队打回来,成了传奇。战后,他主导日本重建,推行改革,让日本迅速站稳脚跟。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高光时刻,但也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朝鲜战争,是麦克阿瑟人生的转折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9月,仁川登陆战让他名声大噪,一举扭转战局,部队甚至打到了平壤。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0月,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他却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以为战争能在圣诞节前结束。结果,11月的云山战役,志愿军一波猛攻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第一骑兵师损失惨重。他的快速战术彻底崩盘,平壤丢了,“联合国军”被逼退到三八线以南。更糟糕的是,他还提出用原子弹、拉国民党军队入局的激进想法,彻底惹毛了杜鲁门。1951年4月,杜鲁门一纸命令解了他的职,麦克阿瑟灰溜溜离开战场。 晚年的麦克阿瑟常反思这段经历,对志愿军的纪律和彭德怀的指挥能力印象深刻。他私下说过,朝鲜战争让他明白,战场上轻敌是大忌。这也为他后来对中印战争的评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背景。 1962年,印度主动挑衅中国,点燃了中印边境战争的导火索。这场冲突的根儿得挖到更早。中印边界问题,源于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随手画了“约翰线”和“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印度。新中国成立后,明确不认这条线,可印度总理尼赫鲁却死咬着不放。两国在边境问题上争执不下,矛盾越积越多。 1958年,印度国内乱成一团,物价飞涨,社会矛盾尖锐。尼赫鲁政府压力山大,想找个出口转移视线,边境争议就成了现成的靶子。当时,印度还觉得自己有靠山。美国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给印度塞了几千万美元的援助,苏联在1959到1962年间更是提供了印度建国后外援的67%。有了这些支持,尼赫鲁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误以为中国不敢动手。 更关键的是,尼赫鲁把中国的克制当成了软弱。中国忙着国内重建,又刚打完朝鲜战争,他觉得中国没精力跟他硬碰硬。周恩来总理多次提议双方军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国甚至单方面撤了,可印度不领情,反而变本加厉,派兵抢占中国哨所。这种挑衅,终于把中国逼到了不得不反击的地步。 1962年10月,82岁的麦克阿瑟住在纽约,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脑子还很清醒。他从报纸上看到印度主动进攻中国的消息,愣住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以为自己已经够狂妄了,没想到印度还有人比我更狂。”这话听着有点自嘲,但更多是对印度决策的不可思议。 麦克阿瑟的震惊有他的道理。他在朝鲜战场上吃过轻敌的亏,低估志愿军让他付出了惨痛代价。看到印度这副架势,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私下跟朋友感慨,尼赫鲁以为自己能掌控局面,可战场上哪有这么多侥幸。印度的举动,在他眼里就是盲目的冒险,结局早就写好了。 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越过争议线,向中国哨所开火,中印战争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到命令后迅速反击。10月22到28日,东段克节朗河谷的战斗打得印度措手不及。解放军突破印军第七旅防线,干掉1900多人,拔掉37个据点,速度快得让各国观察家都傻了眼,连毛泽东都没想到能这么顺利。 打了一周后,中国停下来,提出三条和平建议,包括双方后撤20公里。可尼赫鲁不干,继续硬扛。11月14日,解放军在西段再开一轮攻势,歼敌8700多人,俘虏4000人,印军防线彻底崩了。毛主席后来提到,这场仗可能保了边境30年的太平。 尼赫鲁眼看撑不住了,跑去求美国帮忙,还两次请求派战斗机过来。可美国给的条件太苛刻,他咽不下去。苏联那边也没帮上忙,因为中苏关系正冷着。印度在国际上落了单。11月21日,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部队撤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还把缴获的物资还了回去。1963年初,俘虏的印军全被放回国。中国这一手,既打了胜仗,又占了道义高地。 中印战争的结局,狠狠教训了印度一把。尼赫鲁的狂妄,来自他对形势的误判和对实力的盲目自信。他想靠军事冒险转移国内矛盾,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战争失败后,他的威信一落千丈,印度在国际上也灰头土脸。 麦克阿瑟的评论,其实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他在朝鲜战争里吃过同样的亏,知道狂妄的下场是什么。印度的惨败,既是现实的巴掌,也是历史的镜子。领导人的决策,牵着国家的命脉,瞎自信只会把大家都拖下水。
1945年,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来到日本后,生活靡乱无度,不仅多年霸占着日本第一
【3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