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看不惯了!”1月15日,女生花90多挂了个专家号,专家上来就开了一堆检

清风明月英雄 2025-04-18 08:33:47

“终于有人看不惯了!”1月15日,女生花90多挂了个专家号,专家上来就开了一堆检查,让女子先去做。可是女子做完检查找专家,却被告知专家已经下班了!女子问护士怎么办?护士居然让女子再花18块钱给普通医生看。女生:“那我挂专家号图什么?” 有时候看病就像在玩一场规则模糊的真人闯关游戏。 第一关“抢号”堪比演唱会门票预售,得掐着零点刷手机,还得研究不同医院五花八门的挂号系统:这家早上七点放号,那家要关注公众号才能抢,稍不留神手速慢了,专家号就变成两周后的“期货”。 李女士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花九十块抢到的专家号,都没说上几句话就直接“PASS”了。 看着紧锁的大门,李女士有些不可置信。 她找到了服务台的护士,询问自己该怎么办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专家只坐诊半天,你再去挂个普通号吧。” “你的意思是我这专家号就是废纸了?”面对护士的提议,李女士显得十分憋屈。 李女士身体一直有些不舒服,之前也看过医生,但是病情总是反复。几天前她身体又出现不适,于是便准备在网上预约挂号。 在选择医生时,她恰巧看见一个在医院比较有名的专家,于是便花九十挂了个专家号。 这天一大早,李女士便来到了医院。结果排了半天队,专家问了没几句,“咔咔”开了一堆检查单:“结果出来再说!” 大家都知道在医院做检查是非常耗时的,李女士检查从上午做到下午,好不容易等到检查报告都出来了,但等她拿着报告回来的时候,发现专家诊室的门紧闭着,门口电子屏显示“停止接诊”。 护士的解释让她愣在原地:“专家只有上午坐诊,你要不明天再来,或者挂个普通号让其他医生看?” 李女士翻出手机里的缴费记录,专家挂号费九十元、检查费又花了几百元,而此刻她手中握着未拆封的检查袋,像捧着一个无人接收的答案。 这让李女士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遭遇,表示希望“有关部门严查一下这家医院的就诊流程”,并且怒声质问“那我这做一系列的检查给谁看”。 这事儿一曝光,网友炸了锅:“合着专家号就是开单子的?病没看完,钱白花了?” 事件在社交媒体发酵后,不少网友分享类似遭遇:“挂300元特需号,做完核磁共振专家出国进修了”“专家让我下周带着报告再来,但挂号费得重交”。 还有一些异地大老远跑去看病的人更惨,检查结果隔天出,专家一周只坐诊半天,要不就再跑一趟,要不就花钱住酒店等着。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共同矛盾,现代医疗的分科精密,但却常常忽略了患者的就诊需求通常都具有连续性,这让患者成为了“掉队者”。 在效率至上的管理逻辑下,某些医院将“开检查单”和“看结果”切割为两个独立环节。但对患者而言,支付专家费购买的不仅是“开单权”,更是对专业判断的全程依赖。 当检查耗时超出预期,系统却将风险完全转嫁给患者,这种权责失衡正在让医患之间信任逐渐减弱。 而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医疗资源的定价逻辑。 当前专家号定价主要反映职称资历,而非服务时间或质量。 当一位专家同时承担门诊、手术、科研任务时,患者购买的其实是“碎片化的权威”。这个悖论让“专家号”的价值变得暧昧不清。 在李女士事件的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耐人寻味:“我理解医生会下班,但无法接受系统性冷漠。”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相,患者真正抗拒的或许并不是流程缺陷,而是被当作“流水线零件”的异化感。 看病难,难在的不仅是流程“卡脖子”,更是难在制度“缺温度”。 信源:重庆社会与法频道

0 阅读:84
清风明月英雄

清风明月英雄

允许一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