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18岁秀才目睹石达开在大渡河覆灭,他用一辈子琢磨怎样绝处逢生,终于在90岁时遇到另一支被困在大渡河的军队,他说出想了一辈子的答案:急行军,去泸定!
大渡河全长1000多公里,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流经青海、四川等多个省市,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大渡河,是指四川雅安安顺场附近的大渡河边。
这里水流湍急,宽度达300余米,两岸皆是险峻的山峰,每到春夏季,更是容易爆发山洪,是极难横渡的位置。
1863年5月,石达开率领十几万大军抵达安顺场附近的大渡河边,他组织军队先后三次强渡大渡河,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十几万大军命丧大渡河边,石达开投降后被杀。
时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抵达安顺场大渡河边,此时无论敌我兵力对比、时间、路线,都与72年前石达开经历的那场血战极其相似。
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异常兴奋,他甚至扬言,要让大渡河边的毛主席和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然而毛主席并不是石达开,更不会走石达开的老路。
熟读史书的毛主席,自然知道石达开覆灭于此,他全面分析敌情,并深入研究石达开的失败教训,还仔细研究周边地形,努力寻找突围的思路。
为了保险起见,毛主席并没有立即在安顺场渡河,而是将更多的因素纳入到考量范畴,进一步深度推演战场走向。
就在这时,主持红军总政治部工作的李富春,从外面回来,告诉毛主席一个消息,他打听到,镇子上有一位90岁的老秀才宋大顺,曾在72年前目睹石达开覆灭,或许可以向他咨询一下。
毛主席听后眼前一亮,命运的转折有时候就在一瞬间,或许这个宋大顺就是摆脱眼前困境的关键人物,毛主席当即让李富春将宋大顺请到自己的临时住所。
此时的宋大顺虽然已经90岁了,但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仍旧耳聪目明,口齿清晰,逻辑思维也非常缜密。
当听说毛主席前来拜访后,宋大顺非常激动,他自从18岁目睹了石达开十几万军队在大渡河惨败的全过程后,久久不能释怀,他一直在思考石达开失败的原因。
宋大顺说,不知为什么,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此以后,他一直在想象着如果再有一支队伍来到大渡河边,应该如何化解这场危机,而这一思考就是72年,现如今他终于等来了这支队伍。
随后,宋大顺分析了石达开失败的原因,以及破解眼前困境的方法,宋大顺认为,石达开当初是可以成功离开的,可老天给他机会,他却不中用。
当时,面对清军的围堵,石达开有多种路线可以选择,比如西取昌都、南至云南、北去康巴,可他却止步不前,原因非常幼稚可笑。
石达开的小妾给他生了个孩子,他竟认为这是“吉兆”,这么想也就算了,他还在如此紧急的情形下,命令全军放假三天,给这个刚出世的孩子庆祝。
三天过后,一切都晚了,清军已经对他形成合围之势,石达开再也没有路可以选了,只能强行在此地渡河,可安顺场这里的大渡河非常险峻,并不适合渡河。
而且,当时恰逢山洪暴发,水流湍急,河水猛涨,石达开最终被困死在这里,与其说石达开的覆灭是天灾,倒不如说是人祸,还是他自己惹的祸。
宋大顺说,眼前红军面临的情况,跟石达开72年前抵达这里时极其相似,他认为红军不应该在此渡河,因为这里渡船少,想架桥更不可能,聚在这里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
宋大顺建议红军快速离开这里,前往上游的泸定桥,从泸定桥渡过大渡河,他认为泸定桥是眼下可以渡过大渡河唯一的一座桥。
宋大顺的话,总结起来6个字:“急行军,去泸定”,毛主席听后非常认同宋大顺的说法,因为泸定桥是唯一一处尚未被敌人完全封锁的渡河点,毛主席当即作出迅速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泸定桥距离安顺场320里,毛主席下令,红军在三日之内必须抵达泸定桥,5月26日,红军火速朝泸定桥挺进,著名的飞夺泸定桥即将上演!
5月29日16时,22位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踏着光溜溜的铁索朝对岸挺进,就在即将攻到对岸桥头时,疯狂的敌人竟然放起了大火,勇士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穿越火墙,成功抵达对岸。
随后,红军大部队迅速通过泸定桥,并成功占领泸定县城,至此,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彻底粉碎了敌人在大渡河南岸歼灭红军的企图,打赢了这场看似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6月2日,红军主力全部通过了大渡河,毛主席兴奋的说:“我们的胜利说明,红军不是太平军,我们也不是石达开!”而这其中,必然少不了清末秀才宋大顺的功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就来到了1983年,这一年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在安顺场建成,旁边还建了一个相对简陋的陈列室。
一位名叫宋光华的男子,成了陈列室的管理员,他除了每天打扫陈列室的卫生,还需要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那段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而宋光华祖父的名字叫宋大顺。
2004年,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一位名叫宋福刚的男子成了新馆的管理员,后来又成长为新馆副馆长,而宋福刚的父亲名叫宋光华,宋福刚的曾祖父名叫宋大顺,他们一家人接力守护在这里。
WH
会算账吗,1983年宋大顺140岁岁了吧,他孙子多大了,还当管理员?
用户14xxx44
对红军的帮助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