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所创制的梵呗,居然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开端!
梵呗,古时又称“鱼山”,是“鱼山梵”或“鱼山呗”的简称,是民族传统音乐范畴。因三国时魏陈思王曹植在鱼山闻梵制呗,始创梵呗而著名。自此,中国佛教有了梵呗的流行。
礼乐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梵呗是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立于礼、成于乐”,梵是礼更是道,呗是乐更是德。梵,清净、止断、如礼如法之道;呗,歌赞、供养、和雅称叹之德。梵呗是口传心授的觉音“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声学科,通过音声建立法界音声海。梵呗是中国人发展构建佛教思想而形成独特佛教理论音声自性法门,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典范成功案例,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开端,为中国声韵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著《太子颂》(今浴佛赞)而“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传为后式有六契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现全称“鱼山梵呗” 。等同印度声明学的中国汉化念经体系,也是解决汉梵“单奇”、“重复”唱诵的体系,是中国化梵呗标准原声的简称。历史以来鱼山成为正宗梵呗标准的代名词。
自陈思王曹植始创梵呗,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陆续发展和提倡梵呗,开始尝试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另创新声改编佛曲,使古印度的声明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兴盛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