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分媒体爆出康佳集团被人举报,涉嫌虚增2018年业绩4000万元,并且还有5000万资金去向成谜。
从消息来看,举报人朱新明似乎是九江金凤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金凤凰”)的创始人。2018年8月金凤凰被上市公司康佳集团并购,后更名为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两者确实有点联系。
至于举报的关键内容,大致是说康佳在时任总裁周彬的主导下,通过左手倒右手,中间再加上各种投资机构、空壳公司和“白手套”们的层层流转,在2018年虚增了利润4000多万元,造成了5000万的流向成谜……
如果所言属实的话,这对于现在的康佳来说,绝对是一场大地震。
4月17日,周彬回复红星资本局称:“这是诬告”。康佳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已经关注到这一事件,并表示举报内容不实,属于诽谤,公司已经报警。
不过,在仔细捋了捋这起举报后,有人就发现了不对劲,或者说扑朔迷离的地方。
比如此次举报人只是一个抖音用户,且主页也没有任何的身份、职务实名认证。另外截止到4月16日,部分爆料媒体提到的手持身份证,向证监会举报,甚至和时任康佳集团助理总裁刘喜田的聊天记录截图,也没有在其主页上显示,更没有大范围流传出来。
那么就目前这么点信息来说,我们好像也不能妄下定论。
毕竟,现在舆论反转造谣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既然所谓的朱新明已经向证监会举报,那么我们不妨等官方出来做个正式回应,让子弹再稍微飞一会儿。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即便现在康佳能从举报中逃过一劫,但从经营层面来看,现在康佳的处境依然有点不太乐观……
康佳,走到了“悬崖”边缘?
前两天,深康佳A正式公布了2024年财报。
结果没有出乎太多人的预料,过去一年,康佳实现营收111.15亿元,同比下降37.73%,整体营收连续五年下滑。
对应的归母净利润亏损,则同比扩大了52.31%至-32.96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2.06亿元,不仅创下了新的亏损历史记录,而且已经连续14年处于赤字状态,累计亏损近200亿元。
长期失血之下,康佳的资金状况也已经来到了“悬崖”边缘。
截至2024年末,康佳的资产负债率达92.65%,创近十年新高。对应的流动负债为190.3亿元,包括短期借款57.4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6.56亿元等。
但同期,康佳在手的货币资金仅为41.16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约2.87亿元,债务压力相当明显。
那么康佳为何会走到现在地步?
原因有很多。从业务层面看,康佳在此次财报中提到,2024年公司聚焦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两轮主业,主动退出非主业和对主业赋能不强且持续亏损的业务,所以整体营收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
另外,受市场竞争加剧、供应链持续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彩电业务持续承压。同时,由于半导体业务仍处于产业化初期,未实现规模化及效益化产出,进而影响了公司盈利水平……
总结归纳一下,其实就两点:
一是过去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分散了康佳的发展精力,以至于现在聚焦业务后,依然阵痛不断。
过去几年间,康佳不是在转型,就是走在转型的路上。比如2017年,康佳确定了“硬件+软件”、“终端+用户”、“投控+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科技+产业+城镇化”的扩张思路。
然后在2018年,康佳确定了产业产品、科技园区、平台服务和投资金融四大业务群产业布局。同时,还宣布进入环保和半导体领域。
到了2021年,康佳的产业主线又变更为了“半导体科技+新消费电子+新能源”,并开始优化工贸和环保等非核心业务,以及收缩产业园和投资业务。
直到2023年,华侨城给康佳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一轴两轮三驱动”,才开始聚集于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业务。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2024年中期,康佳处置或注销子公司合计25家,主要涉及房地产、产业园区开发、环保、汽车回收、文创孵化等领域。
短短七年间,康佳的业务触角从疯狂扩张到持续收缩,不少业务几乎都是浅尝辄止,资源风口一过,便迅速落下,但对应的投入资源和发展精力却被实打实地无限分散了。
同时,虽然此前康佳的有些业务是围绕着家电类开展的,比如收购新飞、工贸业务等,甚至半导体也是围绕核心业务。但是还有很多业务线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比如环保业务,几乎很难形成战略合力,那么最后自然也就很难持续下去……
二是业务聚焦后,康佳的研发投入好像有点跟不上,品牌产品竞争力承压。
康佳在2024年财报中提到,奥维云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3,086万台,同比下降1.8%,但零售额为1,271亿元,同比增长15.7%。原因是以MiniLED、MicroLED等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所带来的结构性增长。
至于白电市场的现状也差不多,随着产品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包括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在内的,高品质家电产品销售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换言之,现在技术升级是能够带动康佳的彩电和白电业务表现的,两者也共占2024总营收的超80%。
至于半导体和及存储芯片就更不用说了,非常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只要产品技术够先进,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市场增长想象力。
过去三年间,康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44亿元、4.98亿元和4.16亿元,整体规模不大不说,还出现了连续下滑的情况。
要知道,同期,海信视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8亿元、23.79亿元和23.74亿元。而海尔智家和美的们就更不用说了,基本都已超过了百亿元。
至于同是发力半导体显示的TCL科技,在2023年末也达到了95.23亿元。
在这么大的研发投入差距下,康佳想要快速追赶上行业领先者,难度可见一斑。
不过就算如此,康佳也没有选择“摆烂”。去年年底,康佳宣布,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音视频芯片设计公司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8%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以加速半导体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布局。
这乍一看确实是个好消息,但问题在于,就现在康佳的资金储备状况和经营情况而言,此时加码不确定性极强的半导体业务是不是有点太拼了?
毕竟,2024年康佳的半导体及存储芯片业务营收仅1.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3%。所以,即便靠着收并购的方式顺利打开了半导体市场,但似乎也很难缓解整体的业绩颓势?
康佳和华侨城,等待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4月8日,康佳宣布接到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为推进央企之间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拟由其他央企集团对本公司实施专业化整合,后续将依法履行相关程序。本次整合或将导致本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仍为国资委……
也就是说,康佳将要被华侨城“卖身”了。
此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看好的情绪就不断高涨,连带着康佳的股价走势都来了波小深V。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在过去,华侨城和康佳一直都有点相性不符的冲突,而现在两者更是快到了互相拖累的“陌路”时刻。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康佳与控股股东华侨城围绕康佳总部厂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开发,产生了巨大分歧冲突。康佳方面希望成为该项目的唯一开发主体,但华侨城却极力反对这项决议。
原因倒不难理解,当时深圳旧改的毛利率在50%左右,净利润率超过15%,这无论是对华侨城,还是对当时净利率常年低于1%的康佳来说,都是不能错过的一大块肥肉。
然后一系列博弈中,2014年,双方通过仲裁成立了合资公司康侨佳城,但是在股权分配问题上却依然存在分歧。
这也为了双方在2015年的矛盾升级埋下了伏笔。当年5月,在康佳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成功“夺权”,在董事会中占据了多数席位,一举超过了华侨城。但华侨城自然也不会就此认输,在不断运作之下,局面很快就发生了反转,华侨城提名的刘凤喜担任康佳董事局主席,而中小股东推荐的刘丹则担任新的总裁。
后来有媒体粗略统计,这场冲突在2015年期间,造成康佳高管变动超过40次,内部人事变动超100次,集团内耗极其严重……
这不仅让康佳在当年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净利润亏损,亏损总额达12.57亿元,更开始从家电行业、彩电行业的转型大浪潮中,逐渐掉队。
2014年,康佳彩电在国内市场份额排前5名;2015年市场份额排名有所下滑,但仍处在前10名的位置。然后到2016年,就看不到康佳靠前的身影了。
这也使得后来,康佳不得不主动和华侨城进一步绑定,在逐渐融入到华侨城推出的“文旅+地产”模式中,开辟出了一系列现在主业关联度不大的新业务……
至于现在两者的关系,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华侨城从2022年以来也遭遇了3连亏,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64.92亿元和-86.62亿元,三年合计亏损260.54亿元,极少见地成为被爆出停工的央企背景房企。
而康佳就更不用说,连年亏损之下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也很难带给华侨城新的希望了。
所以现在,华侨城需要优化资产配置,加快资产盘活,以“及时止损”回笼资金;康佳则需要换一位更有实力的“白衣骑士”,拯救其于水火之中。
如此一来,“分手”对于康佳和华侨城而言,自然也就成了“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大好事。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希望康佳能够尽快等来自己的“白衣骑士”,从而摆脱历史的包袱,以重生的姿态去开启下一轮辉煌周期,让老牌央企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