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贸易战陷入僵局、全球目光聚焦于中方如何应对特朗普挑衅的当下,欧盟给世界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不再随美起舞,正在向中国靠拢。 欧盟委员会近期动作频频,积极推动中欧贸易合作,冯德莱恩更是罕见地主动致电中国,强调中欧市场“有责任支持全球贸易稳定”。 欧洲的天平,似乎终于开始向中国这一边倾斜,但就在这场“集体转向”的关键时刻,一个国家却偏偏要逆势而动,跳出来唱反调——法国。
法国财长公然表示,要阻止中国产品“涌入”欧洲市场,要求欧盟设置关税配额,甚至不惜推动动用贸易“保障条款”。 种种操作,让人不得不怀疑,法国这是要借中国困局向美国投诚,还是另有算盘? 欧盟都准备和中国握手言和了,法国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在给谁“上眼药”?
随着特朗普重启对华征税、贸易战硝烟再起,欧盟内部的分裂也在加剧。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继续被特朗普拖进新一轮贸易对抗,不仅得罪中国,还会失去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热土。 于是,欧盟在4月初高调宣布将反制美方的部分产品,并明确表态要与中国加强经贸协调。
冯德莱恩的通话,更是象征性地释放出“与中方站在一起”的外交信号。 欧中峰会也在积极筹备,欧盟领导人纷纷表达希望“解决长期贸易摩擦”的意愿。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法国却杀了个回马枪。 法国财长隆巴尔突然站出来警告:中国产品若无法进入美国,可能会“倾销”到欧洲市场,为了保护欧盟市场,他将推动设立进口配额,防止中国商品涌入。
这一番言论不仅让中欧贸易议题一夜之间出现裂痕,也引起不少欧洲国家的不满。 不少分析指出,法国此举有很强的投机色彩。 马克龙政府近期在多个国际议题上与美国唱反调,例如巴以冲突、北约事务等。 如今借中国问题“卖个人情”,换取美方在法美贸易、能源合作等方面松绑,不失为一种“巧妙博弈”。 但问题是,法国的算盘,真就那么容易打得响?
法国在当前关键节点上采取的“对华强硬”立场,不仅在中欧关系中制造了新的摩擦,也在欧盟内部引发了明显的分歧和批评。 多位欧洲经济学者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国家,其产品已深度嵌入欧洲产业链,欧洲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不容忽视。 若法国一意孤行推动对中国产品设限,不仅无助于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反而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企业成本上升,并进一步削弱整个欧盟的制造业基础。
德国某大型汽车企业高管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法国此举并非真正出于欧盟利益,而是出于自身产业长期滞后的焦虑与保护主义冲动。” 事实上,法国此前主导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时,就已遭遇不少欧盟成员国的明确反对。 多个欧洲本土车企公开表达担忧,认为此举“损人不利己”,不仅无法有效抵御竞争,还可能引发中国方面的对等反制,增加出口难度。
如今法国再次重提“加强贸易保护”,同样引发欧盟内部的不同声音。 法国国务部长隆巴尔的表态“不代表欧盟整体立场”,强调当前欧中高层沟通渠道依然畅通,法国的“单边动作”反而可能扰乱欧盟整体战略部署。 从现实数据来看,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法国在欧盟以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双边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互为市场和投资对象。
无论是在航空、能源、农业还是奢侈品等领域,中法合作都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法国若一意孤行选择切断与中方的正常经贸合作通道,不仅会削弱自身市场的开放性和吸引力,还可能面临中国的贸易调整与市场份额转移,最终“自伤其身”。 在当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协同与稳定的大背景下,欧盟尤其需要在中欧关系中保持战略清晰与政策理性,避免因个别成员国的政治考量而破坏大局。
回头再看法国的动机,不难发现,这背后其实有更深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法国担忧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商品凭借性价比强势占领欧洲市场,冲击本国制造业。 另一方面,马克龙政府在外交上被特朗普边缘化,迫切需要找一个突破口重新获得美方“青睐”。 而中美贸易战,正好成了这个口子,法国“落井下石”的姿态,显然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投机。
但问题是,美国不愿意为此买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国从来都是利用盟友,而不是感恩盟友。 当年法国想在中东插手,美国一句话就把它边缘化;现在法国想靠打压中国来“回归美国怀抱”,很可能只是痴人说梦。 更何况,中国对法国也并非没有“筹码”,法国白兰地、奢侈品、化妆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远高于中国对法国的依赖。 中国若展开对等反制,受伤的,绝不会是中方。 在国际贸易的棋盘上,谁动了谁的奶酪,谁就要承担后果,法国如果真以为可以“两头通吃”,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中方在贸易战中展现出的坚定与底气,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看清了美国“关税霸权”的实质,开始选择站在中国这一边。 欧盟的多数国家选择顺势而为,谋求共赢,可法国却执意逆行,一边把中国产品拒之门外,一边幻想靠配合美国获取利益。 而马克龙,也正在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一个“为利益出卖战略”的政客,中法建交六十载,若继续扮演“欧盟里的叛徒”,最终伤害的将是自己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