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9岁的杨蕴如对新婚夜充满着恐惧,回门后便再不会婆家,她不知道那个白

雁兰看事件 2025-04-18 15:51:46

1926年,19岁的杨蕴如对新婚夜充满着恐惧,回门后便再不会婆家,她不知道那个白天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孙少爷,到了晚上怎么就变了样。 杨蕴如的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家里自是富贵非常,母亲是正房,在杨蕴如出生之前,母亲曾流产过一个男孩,所以她的到来,就像一颗珍贵的明珠,被全家人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 她对家中姨娘和她们的孩子向来不屑,弟弟妹妹们也都敬畏地称她为“大公主”。 大公主读过书,但不像家里的五妹妹杨敏如和六妹妹杨苡,擅长读书,她对读书根本提不起兴趣,每日坐黄包车去上学简直是一种折磨,她更愿意窝在家里看那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像《半月》《红玫瑰》之类的。 为此,父亲在世时没少责骂她,甚至在临终前还立下遗嘱:如果她再不好好念书,就不许出门,也不能嫁人,一辈子关在家里穿布衣,带发修行算了。 可父亲去世后,母亲做主,她既说服不了大公主好好念书,更不可能让她终身不嫁,18岁那年,经媒人介绍,大公主和孙家定了亲。 孙家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家,杨家人总觉得他们说着一口土气的天津话,家里房子虽多,却像个土财主。 不过孙家大少爷倒是一表人才,南开大学商学院毕业,毕业后在银行工作,戴着金丝边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 双方交换照片后都觉满意,于是便定了下来。下定之后,大公主开始和孙少爷通信,一年后,婚期来临。 结婚当日,热闹非凡,贺礼就有200担,孙家所在的整条街都被这阵仗惊动了。大公主本就生得好看,穿上缎子做的新娘服,精心化上妆后,更是艳丽动人。 可谁能想到,这般热闹的开端,却未能迎来美满的结局,新婚之夜,大公主满心惊恐:她怎么也想不通,白天那个斯斯文文的孙少爷,到了晚上怎么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她整夜担惊受怕,好不容易熬到回门,便死活不肯再回孙家,在娘家安稳地住了一段时间后,孙家突遭变故被抄家,孙少爷躲到了老丈人家。 孙少爷脾气很好,还能在家里放电影,弟弟妹妹们都很喜欢他,唯独大公主对他避而不见,就连吃饭,大公主也要下人把饭菜送到屋里独自享用。 抄家的风头过去后,孙少爷要回孙家了,他好说歹说,大公主勉强跟着回去了,可一到孙家,大公主依旧害怕,只要孙少爷一露面,她就哭闹不休。 孙家还盼着抱孙子呢,如此这般,只好离婚。在那个年代,登报离婚可是件轰动的大事,甚至比结婚时还要引人瞩目。 有了这样一段失败的婚姻经历,大家都以为大公主只能孤独终老了。可没多久,她却做出了惊人之举——和别人同居了。 原来,大弟弟杨宪益去留学了,四妹妹杨敏如考上了燕京大学,大公主向来好胜,不服气之下,也想要去燕京大学。 她连初中都没毕业,怎么能上大学呢?好在杨家的七叔是北平中国银行行长,靠着七叔的面子,大公主得到了去燕京大学旁听的资格。 但她心思根本不在读书上,去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宿舍逛了一圈,她嫌弃几个人住一间屋,不肯住在宿舍,想住在七叔家,然而寄人篱下又不符合她的作风,没多久就搬了出去。 因为大姨太曾经带着四妹妹去过香山,大公主便把房子租在了香山,香山离燕京大学路途遥远,坐黄包车她嫌灰尘大,于是租了一辆小汽车,每天汽车接送,这派头在学生中可是独一份。 课没上多少,名声却传得响亮,她整天就在校园里闲逛,就在闲逛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姓赵的广东小伙,小赵是化工系学皮革制造的,家里虽不穷,但和孙家相比还是差了些。 面对小赵的追求,大公主竟像是突然“开了窍”,两人还在香山的出租屋里同居了,家里人都觉得她的行为不可理喻,但为了名声着想,还是决定让他们早日完婚。 婚礼在国民大饭店办了一场洋味十足的婚礼,二婚的大公主还穿着洁白的婚纱,启程去婆家的时候,家里专门陪嫁了一男一女两个佣人。 本是为了让大公主身边有自己人,不被婆家欺负,可谁知,这自己人却没办好事。 跟去的男佣人经常在大公主跟前挑拨,说姓赵的长得难看,和她结婚是贪图她的钱财,久而久之,大公主竟真的相信了这些话,将小赵告上法庭,又一次离婚了。 两次失败的婚姻给大公主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的精神开始时好时坏,到了42岁的时候,她基本就疯了。 后来她又得了癌症,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穿着破棉袄,在马路上拾烟头,烟头抽完了,就自己用铜盆端水到露台上,从棉袄里扯下棉花擦洗上身,身上到处溃烂,流着脓水。 六妹妹杨苡在103岁高龄写回忆录时,回想起大公主,儿时的那些不喜和讨厌早已消失不见,只剩下深深的可怜。 看完杨苡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不禁让人感叹:世间无常才是恒常,人的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取舍,取舍决定成败。 大公主生于富贵之家,却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这到底是父母宠溺的责任,还是那个时代的过错呢? 这个疑问,就像一个沉重的谜团,久久地萦绕在每一个听闻这个故事的人心头。 春日生活打卡季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雁兰看事件

雁兰看事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