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麾下湘军30万,是私人武装,不属于朝廷“经制”军,且饷银非常高,他是如何解决军费问题呢?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曾国藩麾下的湘军虽然勇猛善战,然而作为一支私人武装,他们并不隶属于朝廷正规军的序列。与官兵月领二两银子的陋额相比,湘军的军饷要丰厚得多。面对近30万湘军将士的吃穿用度,曾国藩可谓是焦头烂额,费尽心机。 筹措军费成了曾国藩的头等大事。他首先想到的,是身边那些显贵豪绅。在曾国藩的号召下,地方官员、富商巨贾们慷慨解囊,捐资赞助。一时间,银两如雪片般飞到了军中。曾国藩留下名册,事后挨个向朝廷举荐,好生酬谢这些"义士"。有个叫王翰的县令,在曾国藩的推举下,竟一路升到了京城翰林院。此事传扬出去,更是激起了众人效仿的热情。 除了来自民间的捐助,曾国藩还想出了征收商税的高招。他下令湘军在各处要津设卡,凡是过往商旅,一律課以"捐输",官方名曰"厘金"。这厘金的税率可不低,竟达到了货值的百分之二。商人们苦不堪言,却也无可奈何。有了源源不断的厘金收入,湘军的军费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 可曾国藩并未就此止步。他甚至不惜与外国人勾结,欲借洋债来充军饷。据史料记载,曾国藩确实与当时的洋商有过贷款往来,但能借到的数目十分有限。毕竟,洋人也不是慈善家,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湘军军饷的最后一个来源,恐怕要数"索城"了。每当湘军攻克一座城池,曾国藩都会下令,"索城三日",允许部下搜刮民财。士兵们如狼似虎,抢掠一空。"安庆失守,天京陷落"这八个字,不仅意味着太平军的惨败,也预示着当地百姓即将遭受的浩劫。 可以想见,仅凭上述手段,曾国藩能聚敛到大量金银,用以充作军费,犒赏三军。只是,如此苛捐杂税,加之"索城"的残酷,势必引起民怨沸腾。湘军用这种方式筹措军费,战时勉强还说得过去,但若到了和平年代,朝廷断不会坐视不理。长此以往,只怕会酿成新的叛乱。 曾国藩麾下的湘军虽然战功赫赫,但他们毕竟不同于正规军。八旗、绿营都是朝廷军,军饷由国库支付,军纪有明文条令约束。反观湘军,他们自行筹措军费的手段虽在战时还勉强说得过去,但一旦恢复常态,朝廷断然不会容忍他们继续这般胡作非为。 事实上,经年征战带来的,不仅有湘军战斗力的提升,还有军纪的渐渐败坏。尤其是那些靠"索城"聚敛来的钱粮,更是助长了湘军将士的骄横之气。有恃无恐的他们肆意妄为,欺凌百姓,无恶不作。湘军的臭名,随着一座座城池的陷落,也渐渐远播开来。 有一次,曾国藩的部将在安徽肆意抢掠,激起当地乡民的反抗。乡民们奋起同仇敌忾,围攻湘军营寨。若非曾国藩亲自坐镇指挥,险些酿成大祸。面对愈演愈烈的矛盾,曾国藩心有余悸,却又无可奈何。 固然,曾国藩对湘军的恶行难辞其咎。身为统帅,他本应当严明军纪,杜绝部下的劣行。然而权衡利弊之下,他似乎更愿意让士兵们放手去"索城",以解燃眉之急。只是到头来,湘军积重难返的军纪问题,还是狠狠地反噬到了曾国藩自己身上。 故事的结局,大抵如此。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朝廷再也无法对湘军的恶行坐视不管。曾国藩的两支嫡系部队"吉字营"和"霆军",成了众矢之的。尽管曾国藩极力支撑,最终还是不得不忍痛解散。就连慈禧太后,也在镇压"捻军"的紧要关头,下定决心裁撤"霆军",足见其军纪之坏,名声之臭,已到了何等地步。 回望历史,曾国藩治军的得失,跃然纸上。他才干出众,又奋勇杀敌,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用人、治军方面,曾国藩显然失之于宽松,以致酿成大错。湘军覆灭的最大教训,莫过于军纪一失,军心难聚,再精锐的部队,终究难逃腐化堕落的命运。
曾国藩麾下湘军30万,是私人武装,不属于朝廷“经制”军,且饷银非常高,他是如何解
星瑞看历史
2025-04-18 18:53:33
0
阅读:71
XJ
曾剃头哪能是白叫的?
用户10xxx74
奸淫掳掠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