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病逝,临终前,她把儿子叫到身边,再三叮嘱:“你记着,

历史无止境 2025-04-18 19:49:29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病逝,临终前,她把儿子叫到身边,再三叮嘱:“你记着,我死以后,不管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张翠萍的儿子叫朱海清。

听了母亲的话,朱海清不以为意,在他看来,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普通农妇,能有什么秘密?

张翠萍病逝后,朱海清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小木盒,这个木盒很有年代感,似乎装着什么珍贵物品。抱着好奇,朱海清将木盒打开。

打开一看,木盒里面全是纸条,朱海清看了纸条上面的内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母亲的秘密。

这些纸条都是借条,借的是粮食,数量还不少,但最吸引朱海清注意力的还是借款人,因为借款人是八路军,这里面还多次出现一个人名,叫李运昌。

朱海清不知道李运昌是谁,但他知道,母亲不想麻烦政府,所以才一直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临终前才会对他说出那番话。想到这,朱海清就把这些借条放进木盒里,小心保管起来,没有对任何人说。

原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谁知五年后,村里来了一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一进村,就要见张翠萍。

得知张翠萍已经病逝时,这个大人物脸色黯然。

接着,这个大人物提出,要见一见张翠萍的儿子,村里的干部就把朱海清请了过来。

这个大人物自我介绍道:“我叫李运昌。”

朱海清感觉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仔细一想,母亲遗留的借条中,多次出现了这个名字,朱海清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但他最好奇的,还是母亲的经历,李运昌就把张翠萍的事迹说了出来。

张翠萍确实只是一个普通农妇,但她的丈夫朱殿坤是一个地下党员。不过组织上有纪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身份,哪怕是家属也不行,所以一开始,张翠萍就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地下工作者。

一天夜里,朱殿坤悄悄溜出家门,外出执行任务,巧的是,这晚张翠萍正好睡不着觉,醒来后,她发现丈夫不见了,她还以为丈夫上茅房了,可张翠萍等了许久,丈夫也没回来。她这才意识到不对劲。

次日,张翠萍就把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朱殿坤知道瞒不住妻子,就告诉张翠萍,他是地下党员。

张翠萍十分惊讶,从那以后,她就全身心支持丈夫的工作,谁知有一天,朱殿坤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杀害了,张翠萍听到这个噩耗时,直接晕倒在地。

为了给丈夫报仇,张翠萍决定投身于革命,但这时候她已经怀有身孕,行动不便,为了未出世的孩子,张翠萍便继续留在村里。丈夫牺牲后不久,时任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率部来到了这个村子。

当时,日军出动大批兵力,对八路军冀东军分区进行扫荡,敌众我寡下,李运昌为了保全有生力量,便带着部队转移。经过这段时间的消耗,部队的粮食已经耗尽,战士们都饿着肚子,一个个都疲惫不堪。

张翠萍知道,八路军和她的丈夫朱殿坤一样,都是共产党领导的,这些战士算是丈夫的战友。张翠萍不忍心看着丈夫的战友饿肚子,便拉着一车粮食,走到了八路军驻地,要把这些粮食全部送给八路军。

李运昌看到张翠萍挺着大肚子给他们送粮食,也是很感动,但八路军有纪律,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所以李运昌就没有收下这些粮食。但张翠萍坚持把这些粮食送给八路军,不然不肯走,李运昌只好收下。

随后,李运昌给张翠萍写了一张借条,借条上写明了借粮的时间、地点、数量和借款人等信息。

李运昌告诉张翠萍,如果不收下借条,那么八路军也不会收下她的粮食,张翠萍只好收下了借条。

之后,张翠萍多次借给八路军粮食,借粮总数约有七千斤。每一次,李运昌都会给她打一张借条,他铭记张翠萍的恩情,但李运昌还没有来得及报恩,日军的追击部队就包围了村子,把村子围得水泄不通。

正当李运昌准备率部与日军决一死战时,张翠萍及时出现了,她告诉李运昌,她知道一条隐蔽的小路。

接着,即将临产的张翠萍,就挺着大肚子带着八路军翻山越岭,带着八路军顺利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途中,张翠萍突然蹲下身子,脸色难看,李运昌赶紧叫来护士给她检查,女护士一看,这是要生了。

于是,李运昌就叫战士们背对着张翠萍,围成一个大圈子,给张翠萍挡风,在护士的帮助下,张翠萍顺利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后来的朱海清。

考虑到张翠萍刚生下孩子,身体比较虚弱,等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李运昌就把张翠萍安排在地方上,并嘱咐地方上的同志,一定要好好照顾张翠萍母子。

但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张翠萍不得不带着朱海清多次变换住所,这就导致李运昌找不到张翠萍。

直到1987年,张翠萍病逝5年后,李运昌才打听到张翠萍母子的下落,只可惜张翠萍已经病逝了。

讲完张翠萍的事迹后,李运昌让朱海清把那些借条拿出来,他要折算成人民币,好好补偿他。

经折算,这笔补偿至少有几万元,但朱海清想起了母亲临终前的交代,就有些迟疑。犹豫了片刻后,朱海清谢绝了李运昌的好意,坚决不要李运昌的补偿。

李运昌劝说了许久,但朱海清就是不要,李运昌只好离开。李运昌走后,朱海清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这些借条带到张翠萍墓前,一张张烧掉了。

0 阅读:67
历史无止境

历史无止境

喜爱历史的小伙伴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