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的污言秽语推上世界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美国副总统万斯,可是火了一把,被指出言不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5-04-19 08:37:08

被自己的污言秽语推上世界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美国副总统万斯,可是火了一把,被指出言不逊,受网络疯狂炒作。 可以说,万斯是当前美国政坛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其个人经历和政治立场通过自传《乡下人的悲歌》及近期言论展现出复杂的多面性。 一、万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1. 出身底层,逆袭“美国梦”的代言人 万斯出生于俄亥俄州“铁锈带”贫困家庭,母亲吸毒、父亲缺席,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他在自传中描绘了美国白人工人阶级的困境:经济衰退、药物成瘾、社会流动性僵化等,并将个人经历包装为“通过参军、读耶鲁法学院实现阶层跃迁”的励志故事。这种“底层逆袭”叙事使他被保守派视为“工人阶级代言人”,并为其政治崛起奠定了基础。 2. 政治投机者与右翼民粹主义者 万斯早年是特朗普的批评者,但为迎合政治风向迅速转向,成为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他效仿特朗普的对抗性外交风格,攻击欧洲盟友、贬低乌克兰领导人,甚至以极端言论煽动保守派选民情绪,被媒体称为“特朗普的斗牛犬”。这种转变被认为是为了权力而抛弃早期“悲悯叙事”的政治投机者。万斯的人生信条:昨天反对的,今天可以拥抱;今天拥抱的,明天可以抛弃。不知道特朗普以后会不会被万斯抛弃? 3. 矛盾的身份认同与心理投射 尽管万斯以“乡巴佬”自居,在书中也多描述底层白人的困境,但其政治成功后表现出对底层群体的疏离与鄙视。网民嘲讽他“从贫困的特权却反过来指责穷人”。例如,他曾在书中批评底层白人“自我安慰式消费”,但成为副总统后却用“乡巴佬”贬低中国,被质疑为“通过贬低他人掩盖自卑心理”。这种矛盾折射出他试图通过阶层跃迁摆脱原生标签,却无法摆脱身份焦虑的困境。 二、为何说出“中国人是乡巴佬”这样的言论? 1. 政治策略:转移国内矛盾 美国当前面临债务危机(国债超36.5万亿美元)、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万斯将矛头指向中国,试图将美国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制造”和“向中国借钱”,以此转移公众对国内治理失败的注意力。通过污名化中国,他迎合了保守派选民对“中国威胁论”的焦虑,巩固自身政治地位。 2. 意识形态偏见与霸权思维 万斯的言论反映了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的刻板认知,即忽视中国在科技(如5G、高铁、新能源)和经济发展(2024年GDP增长5%)的成就,坚持将中国定位为“低端制造国”。这种偏见旨在维护美国“优越性”,阻碍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客观认知。 3. 个人心理:自卑与优越感的矛盾 万斯出身贫困山区,成长过程中饱受歧视,其自传《乡下人的悲歌》书名“Hillbilly”(山区乡巴佬)本为自嘲,也被部分读者批评为“贩卖贫困叙事”,当万斯成为富豪后,网民讽刺他“靠写穷人的故事致富,然后投票给减税1%的政策”。但成为副总统后,他通过贬低中国“乡巴佬”来强化自身“阶层跃迁成功者”的优越感。这种言行被批评为“通过侮辱他人掩盖内心自卑”。 三、舆论抨击与国际反应 1. 美国国内批评 万斯的言论遭到美国网友和媒体的广泛谴责,批评其“无知”“让国家蒙羞”“就算做一个农民,也比当画眼线的白痴政客好”,并讽刺他“出身乡巴佬却鄙视他人”。部分理性声音指出,中国在科技、基建等领域的成就已远超“乡巴佬”标签,此类言论暴露了美国政客的认知滞后。 2. 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网民的回应 中国外交部以“悲哀”定性其言论,强调“发展是打破偏见的最有力武器”。国际舆论亦普遍谴责其种族歧视色彩,例如丹麦因万斯对格陵兰岛的殖民式言论驱逐其代表团,欧洲媒体批评其破坏跨大西洋联盟。更为嘲讽的是,中国网民搞了个“帮美国副总统万斯找爸爸”活动,既文明又幽默,直接刷爆热搜,微博12亿人围观,海外380万人跟着吃瓜,就连美国媒体也跟着爆料,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 3. 联合国的间接批评 尽管搜索结果未明确提及联合国声明,但国际社会对种族歧视言论的普遍反对立场可推知,此类言论违背了联合国倡导的平等与尊重原则。中国网民则以幽默方式消解歧视,例如拍摄短视频展示乡村现代化,反击刻板印象。 结语 总得来说,万斯是一个集“底层逆袭者”“政治投机者”与“民粹煽动者”于一身的复杂人物,要说“乡巴佬”,万斯当仁不让。其侮辱性言论既是美国内部矛盾外化的表现,也是个人心理与霸权思维的产物。然而,此类言论非但未能削弱中国形象,反而暴露了美国政治精英的认知失调,并加速了国际社会对美国信誉的质疑。正如中国网友所言:“当侮辱与事实不符时,愤怒会变成笑谈。”

0 阅读:25
吕好的公评情感

吕好的公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