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带兵闯进了太后寝宫,太后故作淡定道:“郭将军威名远播,若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19 09:04:13

950年,郭威发动兵变,带兵闯进了太后寝宫,太后故作淡定道:“郭将军威名远播,若您登基为帝,还望给我们孤儿寡母一条生路。”郭威噗通跪地:“臣只为诛灭乱臣,不敢称帝”。   郭威说这话的时候,表情中还是带有一丝不安,毕竟他还没有完全从心理上适应自己谋反的事实,面对曾经的上位者,他依旧觉得有些心慌。   但是太后心中清楚,这天下已经易主了,无论如何,她的生死全系在郭威一人的身上,于是她也适时放低姿态,俯身将郭威给扶了起来。   “郭将军过谦了,你为天下除乱,有功无过,日后,哀家还要仰仗你呢。”   这话一出,两人心中都达成了一个默契,那就是一荣俱荣,太后活到这个岁数,很多事情一眼便能看透,她知道,郭威并非奸逆,但自己也得识趣。   于是,在后宫中暂时安定下来之后,她叫人取出自己的印章,在传位诏书上落定。   等诏书当中众大臣的面被宣布的时候,郭威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下,登基仪式完成的当晚,他站在窗台边对着窗外发出了一声叹息。   回看郭威称帝,简直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新朝更迭,是天意,更是人为。   先说着郭威与先帝感情深厚,郭威早年间性格十分好斗,之后迷途知返,性情大变,在军中,他喜好广交朋友,刘知远便是其中一位。   郭威看中刘知远身上的才能帮他蓄养势力,最后,刘知远在他与苏逢吉等人的支持下登基。   那时,刘知远与四方势力关系并不好。为了安定天下,郭威献谋献策的同时,也多次挂帅出征,出了大力。   因此,即使是刘知远见了他他也有几分敬意,可偏偏隐帝年少轻狂,缺乏思量,造就了自己的悲剧结尾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刘知远病重,他深知天下局势不稳,军中将士也多有异心,因此他便急召郭威等人临危受命。   事实也正如刘知远想的那样,在他离世不多时,便有人起了谋反之心,而军中由于缺乏治理人心散乱,征讨反贼效果大打折扣,而此时,挑起大梁的就有郭威。   太后深知郭威的能力很强,对先帝忠心,于是对他十分看重,霍乱出现,便会派出郭威镇压。   而郭威这人待人温和,奖罚分明,最重要的是军中所有人只要立有小功,在他面前便会被重赏,如若有人想要进言,他也会耐心倾听,认真解决,因此,他在军中的威望很高,这也是他行军打仗多有胜绩的原因之一。   而从郭威在军中的为人处世,便能看出他有做大事的气度和胸怀,可稚嫩的小皇帝没有看清这点,反而将郭威认做眼中钉肉中刺听信谗言,对他的存在多有顾虑。   950年,郭威奉命前往邺都,隐帝对他委以重任,而这样的信任也让郭威红了眼眶,于是他语重心长的劝诫小皇帝,一定要善待几位托孤大臣。   隐帝听了之后也十分恳切的对他说:“你且放心去吧。”但这话很快他自己就忘了。   朝中局势本就是变化莫测的郭威一走朝中大乱,与杨邠,苏逢吉等人的敌对集团开始了政治运作,而这也正为隐帝递了刀子。   于是三位开国功臣被杀,消息传到郭威那里,他震惊的久久说不出话来,但令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正为国家殚精竭虑,负重前行,那边隐帝却要抄他满门。   这时的郭威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反,而他的谋反之路也异常顺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赵匡胤已经投奔了郭威,亲眼见证郭威夺权的他之后也有样学样。   而他们途中所经都城大多主动出来投诚,于是他顺利回京都,清君侧,杀隐帝。   太后听到这一消息,虽然生气但也明白时局所迫,她劝不住隐帝,却能保住自己,于是他选择了顺从之后,郭威果然对她十分敬重。

0 阅读:685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